《表1 细胞外囊泡(EVs)的分类》

《表1 细胞外囊泡(EVs)的分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细胞外囊泡在IgA肾脏病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60年,有文献描述了在哺乳动物组织或体液中细胞周围存在囊泡,但直到2011年才提出通用术语EVs来定义所有脂质双分子层膜包裹的细胞外结构[3-4]。一般根据细胞来源和生物功能对细胞外囊泡进行分类[5],如表1所示。外泌体是由细胞膜内陷,形成内体(endosome),再形成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MVB),最后经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细胞外。微囊泡是细胞激活、损伤或凋亡后从细胞膜脱落的小囊泡。凋亡小体是细胞在编程性死亡过程中,由于不断脱水,细胞质不断浓缩,经核碎裂形成染色质块(核碎片),然后整个细胞通过发芽、起泡等方式形成一个球形内含胞质、细胞器及核碎片的小体。EVs形成过程中可将来源细胞的蛋白质、m RNA、脂质等包裹进膜结构中,且表面携带有母细胞特异性的生物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