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细胞外囊泡的分类:脂肪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表1 细胞外囊泡的分类:脂肪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脂肪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细胞外囊泡(EVs)被当做是细胞产生的无特殊作用的碎片,但在2007年发现其中含有RNA后,便认为其可能是细胞之间信号传导的新机制,对细胞外囊泡的研究便呈现出爆炸性增长[15]。根据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的最新定义,细胞外囊泡是细胞分泌的粒子的总称,包括细胞内体起源的外泌体(40~200 nm)、细胞质膜来源的微泡(200~2000 nm)以及细胞质膜、内质网来源的凋亡小体(500~2000 nm),这些粒子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内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但是不能自我复制,即不包含细胞核[16-17],见表1。但由于外泌体和微泡存在共同的标记点,因此实际操作中很难将两者完全区分开来。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细胞外囊泡,包括间充质干细胞[18]、祖细胞[19]、脂肪细胞[20]、内皮细胞[21]和癌细胞[22],此外还有尿液[23]、血液[24]、脑脊液[25]、母乳[26-27]可以提取出细胞外囊泡。实验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其他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囊泡,其干细胞的再生特性能够通过细胞外囊泡进行调控[28]。细胞外囊泡可通过吞噬、胞膜融合、受体接触等形式被其他细胞内化,从而将其内容物释放进细胞质内,并将对受体细胞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细胞外囊泡可以在免疫细胞之间呈递抗原,因此在免疫反应的启动以及维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