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49—1978年淮河洪涝灾害情况》

《表1 1949—1978年淮河洪涝灾害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淮河70年治理历程及“十四五”展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未查到相关资料,视作无灾害。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为显著的季风性气候,复杂多变,极易发生暴雨,加之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入淮,淮河水系被破坏,河道淤塞,淮河失去了入海出路,致使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淮河下游坡度变缓,洪水停留时间延长,造成较大洪峰,加上淮河干流长期保持较高水位,影响支流洪水的下泄,易造成洪涝灾害,威胁流域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且规模较小,农业生产依旧采用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没有大量污水排放,加之当时流域内闸坝较少,汛期水量充足,可对污水产生稀释作用,所以该阶段水体尚未出现明显污染。该阶段主要洪涝灾害情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