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7种轴承工况:农具图谱视野下的“踏碓”系统考释》

《表2 7种轴承工况:农具图谱视野下的“踏碓”系统考释》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具图谱视野下的“踏碓”系统考释》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第三,与大同北魏的陶踏碓相比,碓杆并没有做前后的变化,而碓架的高身设计显然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下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踏碓作用频次,却增加了击打的力量.山阴白台寺“踏碓”的辅助绳索是实现重击的重要辅助手段,这种“踏碓”在现今没有遗存,因此这也正是壁画图像在科技史记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于“踏碓”的施力方法,显然可以手脚并举,颠覆了传统粮食加工机械的单一化设计.这三幅明代踏碓图工作原理基本相同,虽然与同时代《农书》上的“踏碓”有着一定的结构区别,但是其简便的工作方式正是适用于当地黍稷类作物加工的作业机械.“中国粮食加工工具在宋、元时期已经基本定型”.[12]明代的“踏碓”仍然在地域作物的加工作业中进行着优化和微调,这些结构的变化以增加农机效率、方便人员操作为主要目的,这也是粮食精细化加工的一种典型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