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学术语篇分类一:批判分析视角下的学术语篇解读》

《表1 学术语篇分类一:批判分析视角下的学术语篇解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批判分析视角下的学术语篇解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Swales指出,随着新的语篇类型不断涌现,要想给“类型或体裁”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似乎特别困难(8)。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用一种隐喻的方式看待类型分析,把类型看成社会行为的框架,该框架为人们行事提供指导原则,正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够通过语言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换言之,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类型即图式(schema),使用语言有各种可能的方式,我们只是从中进行相对较小范围的选择,再通过不断地重复,有规律地利用这些选择去理解他人和展示自我。Swales进一步指出,学术语篇类型就是学术语篇的集合。从语义场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即学术语篇类型只是一个上义词,它包含若干同下义词,如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学位论文、课堂教学等,既然是同下义词,就必然具备能够体现上义词特点的某些共性,也一定各有特色。但是,同一下义词又根据不同的语义场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归属,因此,对于某一特定的学术语篇类型来说,它的上义词究竟是什么并非固定不变,影响因素正如同我们上面分析的那样,包括语境、交际目的、参与者等。例如,博士学位论文语篇,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既可以看作书面学术语篇类型,也可以看作学生语篇类型。因此,类型分析只是一个宏观概念或指导原则,具体的分类结果则各自不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个人选择。我们可以从书面语和口语两个角度把不同类型的学术语篇总结如表1,也可以把学术语篇按照表2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