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部分在台湾卖座的电影在大陆的票房成绩[2][5]》

《表5 部分在台湾卖座的电影在大陆的票房成绩[2][5]》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当下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跨地票房市场竞争力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纯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则比纯香港电影更加艰难。以2016年在台湾取得破亿新台币票房的贺岁电影《大尾鲈鳗2》为例,电影片名“大尾鲈鳗”来自闽南语,电影改名为《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在大陆上映,但仅获得770万元票房[2][5]。究其原因,主要是片中过多的闽南语方言、俚语及其普通话翻译,由于其地方语言文化特点导致喜剧笑点难以转化,大陆观众对其中笑点不明所以;另一方面,喜剧明星猪哥亮在台湾地区很具有人气和票房吸引力,但在大陆却没有人气基础。而在台湾获得8亿新台币票房的《赛德克巴莱》(上、下集合计),在大陆仅获得1653万票房,这与其过于浓厚的本土历史文化在大陆市场难以被消化有着密切关系。众多大陆引进的台湾电影及两岸合拍片几乎很难受到大陆观众的青睐,例如,近年来上映前很被看好的《大喜临门》(2015)、《对风说爱你》(2015)、《健忘村》(2017)、《52赫兹,我爱你》(2017)在大陆分别只拿到766万、278万、1600万和137万元票房,这四部电影中沉重的历史表述、晦涩的政治隐喻以及过度强化的本土文化特点,都使大陆观众失去观影兴趣。更有甚者,2018年在大陆上映的台湾引进片与两岸合拍片的票房均未超过百万人民币,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几乎都难分到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