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群体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表7 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群体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演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社会保障支出还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本文主要考察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类型包括农村居民养老金、低保、医疗报销、惠农补贴等的减贫效应。首先,给出2013—2018年两类群体的主要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如表7所示,除人均低保收入外,非贫困组的其他转移收入均高于相对贫困群体。2013—2018年,不同分项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存在差异:对于相对贫困群体而言,其他养老金收入增长最快,其次是医疗报销收入;对于非贫困群体而言,医疗报销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最高,其次则是其他养老金收入。2018年,农村地区非贫困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727.03元,约是2013年的1.5倍;而相对贫困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 472.38元,约是2013年的1.48倍。综合来看,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群体在此期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8.11%,而相应非贫困群体的年均增长率为8.37%。显然,非贫困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要高于相对贫困群体,由此造成两类群体之间更大的收入差距。相对贫困的缓解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差距的缩小,二是必要的转移支付。只有让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高于其他群体,才能真正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相对贫困[4]。为此,本文做了一个政策模拟分析,假设相对贫困群体的年均收入增长速度和非贫困群体的年均收入增长速度相同,且这一收入缺口全部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通过计算得出,2018年人均转移支付需额外增加42元,根据估算,该年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约为5 414.5万人,那么2018年政府对于相对贫困群体的转移支付则需要额外增加约22.6亿元,才可以使得相对贫困人口的贫困不至于有所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