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新进口对于新出口影响作用的区域异质性》

《表3 新进口对于新出口影响作用的区域异质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尺度知识溢出研究——以进出口互动效应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系数在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示已控制该类型固定效应。

为验证这一猜想,本文依据LISA集聚图中所展现出的格局差异,将总样本分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个子样本。其中,发达地区包括“低-高”型区域分布密集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共49个地级行政单位和直辖市,而欠发达地区则包含中国除这49个行政单位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部地区,这些地区广泛分布有“低-低”型区域。本文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的模型(6)和模型(7)所示。可以看到变量New Im_Nearcityk(t-1)的系数在模型(6)中显著为负,但在模型(7)中显著为正。这表明在发达地区,企业邻近区域的新进口对本地企业的新出口具有负向作用,假设3-b成立。而在欠发达地区,这一效应的作用相反,假设3-a成立。这一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于“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思路,实施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增长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发达地区在快速崛起的同时,其内部形成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例如环首都贫困带受到北京强大的极化作用影响,其发展水平较低[56]。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核心-边缘”格局,呈现明显的单极化趋势[57]。除核心的广州、深圳以外,惠州、江门等地区均为广深发展的支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均相对较低。因此,可以理解为在发达地区,极化作用是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的主导力量。具体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在发达地区的内部,原本经济水平已经相对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地区,由于要素禀赋和贸易本底优势,进一步地从进口侧获得了比邻近区域更多的新品种产品,加剧了这一不平衡格局。在极化作用下,边缘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要素以及其从进口侧导入的新知识向核心地区净流入,但核心地区的知识无法溢出至边缘地区。这不利于边缘地区创造新的出口产品。而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相对较小[58],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没有强大的核心对要素和知识产生极化作用。当一个区域导入新知识时,技术和生产经验能更自由地向邻近区域流动、溢出和共享,区域之间能够相互受益。此时知识存在从邻近区域向本地区域的正向溢出。因此在模型(6)和模型(7)中,变量New Im_Nearcityk(t-1)的系数分别为负和正,邻近区域进口新产品对企业出口新产品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