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澜沧江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共现网络的关键拓扑结构特征》

《表4 澜沧江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共现网络的关键拓扑结构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澜沧江硅藻的地理分布模式与关键驱动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探明澜沧江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的种间互作关系,本研究分别对全河段、上游自然河段和梯级库区段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硅藻门OTUs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共现网络(图6)和网络拓扑结构指标(表4)可以直接反映微生物的种间交互关系[38].对于全河段,浮游硅藻的网络图中有25个节点(OTUs)和57条边(相连的OTUs显著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占比分别为26.3%和73.4%;底栖硅藻的共现网络显示39个节点和31条边,其中正相关占比较高(77.4%).在不同河段间的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浮游硅藻上游自然河段的网络中边的数量为39条,明显高于梯级库区段的13条,而底栖硅藻的边条数在不同河段差别不大.浮游硅藻上游自然河段网络的正相关占比(92.3%)明显高于梯级库区段(59%),而底栖硅藻节点间的正相关关系在自然河段和梯级库区段分别占95.7%和100%,说明浮游硅藻的物种间竞争作用在梯级库区段增强,而底栖硅藻的种间协作在不同河段中均占主导.此外,6个网络的模块化为0.47~0.76,表明所构建的网络具有模块化结构[38];平均路径长度为1.65~2.47,接近网络节点总数的对数,并且与已报道的显示“小世界”特性的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在类似范围[38],说明这6个网络都具有“小世界”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