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

《表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层,由于植被类型、生物活动、人为干扰等影响因素的差异,轻组有机碳含量也不同。从图2、表2可以看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均大于下层土壤,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各土地利用类型0~40 cm土层轻组有机碳含量均呈快速下降趋势,尤其在0~20 cm土层,除农用地因受干扰程度较强而呈小幅上升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在该层均表现为大幅度降低,变化幅度最大是人工纯林,达78.45%,最小为经济作物林,为7.28%,,而在40 cm以下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则无显著差异,其中,在60 cm以下土层轻组有机碳含量差异很小;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灌木林含量最大,平均值为6.28 g/kg,与退耕荒地、农用地、经济作物林地、人工混交林差异显著(P<0.05),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这表明相比于自然恢复的土地利用类型,人为干扰所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表层土壤碳库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表明实施植树造林,尤其是混交林营林模式和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土壤表层碳库质量的提高,是生态脆弱区进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