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各层碳密度及变异系数》

《表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各层碳密度及变异系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A~H分别代表人工纯林、退耕荒地、农用地、经济作物林、灌木林、人工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天然林Note:A-H stands for artificial pure forest,converted wasteland,agricultural land,economic crop forest,shrubbery,artificial mixed forest,natural secondary fore

由表1可知,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递增而减少。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除0~10 cm土壤碳密度与20~30、30~40 cm差异显著外(P<0.05),其他土层土壤碳密度差异均不显著,且碳密度在>40 cm土层趋于稳定,说明在土层深度>40 cm时,各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含量差异不大,土壤碳密度主要取决于土层厚度。而就整个土层而言,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在1.35~3.03 kg/m2,平均以经济作物林松林最低(1.35 kg/m2),以灌木林最高(3.03 kg/m2),总平均为2.28 kg/m2。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略有不同,各土地利用类型碳密度平均值表现为灌木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天然林>人工纯林>退耕荒地>农用地>经济作物林。其中,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的土壤碳密度较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灌木林、人工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灌木林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是碳密度最低的经济作物林的2.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