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旋转因子分析主成分表》

《表5 旋转因子分析主成分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昆仑东段都兰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基于大比例尺微沟系(土壤)测量工作》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除了聚类分析外,因子分析配合聚类分析更能体现出元素组合的合理性。Bartlett’s球状检验显示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637(表4),大于0.6的判别标准,证明原始数据满足因子分析条件。采用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为标准,得出10个元素因子组合(表5),其中F1、F5、F6因子对应了聚类分析的第(2)簇,是受断裂控制的低温元素组合,空间上对应了万保沟群火山岩组地层及鄂拉山火山岩岩地层;F2、F3因子对应聚类分析的第(1)簇,亲基性元素组合,空间上对应了狼牙山组、小庙组、八宝山组和万保沟群等碳酸盐段地层以及部分地段发育的超基性岩脉,F4、F6因子对应聚类分析的第3簇,Sn是花岗伟晶岩的成矿特征元素,与稀有稀土元素相关性较强,指示了区内存在或大量存在稀有稀土元素较发育的伟晶岩脉,F8、F9、F10因子分别对应聚类分析的第4、5、6簇,Au元素作为单独的因子指示了蚀变岩型Au矿化特征,前人发现的多处Au矿点也亦可证明,而高温热液指示元素W-Bi也指示了区内大面积发育的中-酸性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