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评估标准的对比》

《表3 不同评估标准的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西医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演变思考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09年,由WOLCHOK等[23]在WHO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免疫相关疗效标准(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irRC),对于新病灶和PD做出了新规定:首次引入肿瘤负荷的概念,将可测量的新病灶计入总肿瘤负荷中,与基线肿瘤负荷进行比较。标准规定,即使出现新发病灶,只要总肿瘤负荷增加不超过25%,就不将其评定为疾病进展(immune-related progressive disease,irPD);疾病稳定(immune-related stable disease,irSD)的患者在病情没有急剧恶化下需继续治疗,并进行二次评价,连续2次观察到肿瘤负荷增加大于25%时才被认定为irPD(见表3)。根据一项伊匹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多中心临床试验,在WHO标准下9.7%PD患者继续给药仍有明显抗肿瘤效应,而这种可观察到已评定为PD患者在继续接受治疗后出现疾病的改善,就称为延迟效应;提示对早期出现新发病灶或总肿瘤负荷增加患者继续免疫治疗可产生明显效果[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