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年份太湖地区稻田及果园、菜地和茶园的N、P径流流失量》

《表3 不同年份太湖地区稻田及果园、菜地和茶园的N、P径流流失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太湖地区种植结构及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同时,在生产中,农民主要通过不断提高施肥量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002—2010年,太湖地区各种植体系施肥量均不断提高[3]。近年来,由于《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实施[35],各种植体系N、P肥投入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表1)。对比太湖地区4种种植体系施肥量,菜地>果园>稻田>茶园,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种植体系养分利用率及施肥习惯导致的[36-37]。本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随着太湖地区种植体系改变,果园N、P投入量分别增加125.53%、123.68%,菜地N、P肥投入量保持在160×106 kg(N)?a-1、88×106kg(P)?a-1左右,茶园N、P肥投入量分别提高63.16%、168.37%。结合稻田种植体系N、P投入量的变化,太湖地区各种植体系N、P总投入量分别降低25.26%、8.93%(图4)。由于不同种植结构下径流N、P流失系数的差异,各种植体系N、P径流损失量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表2)。本研究表明,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太湖地区N流失量下降显著,降幅为38.50%,但种植结构的改变对太湖地区P流失量无显著影响,2002—2010年,P径流量上升比例为1.57%,2010—2017年,P径流量仅下降3.36%(表3)。在N、P面源污染风险影响的分析上,由于各个种植体系农田N、P径流流失系数依据的是本地区的文献调研数据,该系数均由农田排水口N、P流失量计算而来,未考虑入河、湖输移路径中的削减量。因此,由此得出的N、P流失量很可能偏大。此外,农田流失N、P进入河流湖泊水体之前,在输移过程中会发生沉积、吸收以及生物脱氮等过程,农田N、P径流流失量并不等同于入河入湖量[38]。总体而言,2002—2017年果菜茶及稻田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太湖地区N污染负荷有一定缓解作用,但P污染负荷无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