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同群效应的异质性:高校大班教学的同群效应——基于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小团体”的实证观察》

《表3 同群效应的异质性:高校大班教学的同群效应——基于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小团体”的实证观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校大班教学的同群效应——基于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小团体”的实证观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本表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学生成绩变量;模型(1)和(2)是以学生成绩进行分组的估计结果,模型(3)和(4)是以高考成绩进行分组的估计结果;***、**、*分别表示估计值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异于0

上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学生成绩会受到同专业其他同学平均成绩的影响,这证实了内生性同群效应的存在,前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成立。前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指出,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也许同群效应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下文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以平均成绩(62.6分)为界,将样本分为高成绩组和低成绩组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模型(1)和(2)。从按成绩分组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成绩组的学生受到内生性同群效应的显著影响,而且与表1的全样本内生性同群效应系数估计值相比,高成绩组的学生似乎受同群效应的影响更大;低成绩组的学生的内生性同群效应系数估计值不显著,这表明低成绩组的学生受到其他同学成绩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为了证明上述结论的稳健性,利用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以全部样本中学生高考成绩高于重点线的平均值(13.022分)为界,将样本分为偏高能力组和偏低能力组分别对同群效应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模型(3)和(4)。按能力分组的模型估计结果同样表明同群效应对不同能力学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偏高能力组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内生性同群效应的影响,而偏低能力组的学生受到的同群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见,本文关于同群效应异质性的观察是稳健的,内生性同群效应在不同成绩和能力的学生中间确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在高校大班经济学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近朱者赤”的效应存在,而“近墨者黑”的效应却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