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示例数据:多层次研究的数据聚合适当性检验:文献评价与关键问题试解》

《表7 示例数据:多层次研究的数据聚合适当性检验:文献评价与关键问题试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多层次研究的数据聚合适当性检验:文献评价与关键问题试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a基于9点量表和均等分布计算的结果。资料来源:罗胜强和姜嬿(2014),p.276;表中内容有增删。

其次,从实证上看,组内信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断组内一致性,且不够准确。考察发展脉络可知,数据聚合问题衍生自对组织气氛(organizational climate)的研究,最初用来衡量聚合适当性的指标其实是ICC(1)(James,1982),因为ICC(1)的计算实质是比较组间变异与组内变异的相对大小,ICC(1)较大意味着组间变异较大、组内变异较小,也就是组内一致性很高、随机性很低(Bartko,1976;罗胜强,姜嬿,2014)。但问题在于,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可以同时都很大,此时就会出现ICC很高但组内一致性很低的矛盾现象(Bliese,2000;Kozlowski&Hattrup,1992)。例如,表7呈现了6个4人小组对某一题项的评分,由组均分的差异可以推测组间变异较大,计算结果为ICC(1)=0.74,ICC(2)=0.92;但也容易观察到第5、6组成员的评分有不小的组内分歧,进一步算得这两组的rWG(1)值分别只有0.26、0.45。这清楚地揭示出组内信度的严重缺陷,即不能提供各组组内一致性的详细信息,而且对一致性不足的组不敏感。我们在分析中也发现样本文献中的ICC(1)、ICC(2)与rWG均值的相关均不显著(r=0.08、?0.06,ps>0.05),进一步表明组内信度与组内一致性并无实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