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采用胆碱氧化途径合成甘氨酸甜菜碱的嗜盐古菌》

《表3.采用胆碱氧化途径合成甘氨酸甜菜碱的嗜盐古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嗜盐菌中甘氨酸甜菜碱的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此外,有8株嗜盐细菌同时存在以胆碱或甘氨酸为底物的两种生物合成途径(表4),包括变形菌:水油非红单胞菌Arhodomonas aquaeolei DSM8974T、喜盐碱外硫红螺菌Ectothiorhodospira haloalkaliphila ATCC 51935T、Fodinicurvata fenggangensis DSM 21160T和Thioalkalivibrio paradoxus ARh 1T,放线菌:嗜盐放线多孢菌Actinopolyspora halophila DSM 43834T、寡食糖单孢菌Saccharomonospora paurometabolica YIM90007T,绿弯菌:Candidatus Chlorothrix halophileT,和蓝细菌Rubidibacter lacunae KORDI51-2T。8株嗜盐细菌对于Na+的最适浓度范围为0.50–2.56 mol/L,生长浓度范围为0–4.30 mol/L。这些嗜盐菌存在两种合成途径,但两种合成途径如何相互协调发挥作用,是否存在某种诱导因素使嗜盐菌仅选择其中一种机制合成甜菜碱,这是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没有提及的,也是值得相关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的很好的切入点。值得关注的是,采用甘氨酸从头合成甜菜碱是相对较为耗能的策略机制,因为甲基化反应是自然界中高耗能反应之一,每转移一个S-腺苷-L-甲硫氨酸供体需要细胞消耗12个ATP[15]。因此甘氨酸甲基化从头合成途径在自然界中较为罕见,但仍有部分嗜盐菌采用此种途径,其中的生物学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