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崤函古道沿线出土唐代骆驼俑、胡人俑简表》

《表2 崤函古道沿线出土唐代骆驼俑、胡人俑简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隋唐崤函古道与丝绸之路》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崤函地区唐墓中出土的一些骆驼俑、胡人俑等,形象地再现了域外胡人和边地少数族在崤函古道沿线活动的情形。根据公开发表的唐墓资料,崤函地区出土骆驼俑、胡人俑的唐墓有10余座,30余件(见表2)(1),时代涉及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以盛唐居多。出土的三彩或彩绘骆驼俑塑像刻画得真实生动,或举颈昂首,或引颈嘶鸣,各具神态。三门峡三里桥11号唐墓驼俑高46厘米,双峰间驮着两大行囊,昂首嘶鸣,俨然一副迎沙嚎月、长途跋涉之状。三门峡印染厂唐墓还见到彩绘泥骆驼和泥骆驼,表明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的骆驼形象在崤函社会影响的重大。出土的各类深目高鼻、虬发髯须的胡人俑,生动地再现了活跃在崤函地区的中亚、西亚商人的形象。三门峡开发区山富果业出土的一件唐三彩胡人俑(见图6),头戴尖顶毡帽,身穿红色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长靴,双手紧握,作控缰状,传达出中亚粟特人牵驼(马)行进在中原的人文风貌。由于受内地的影响,胡人也开始戴隋唐流行的幞头帽。三门峡印染厂130号唐墓出土的一件胡人俑,头戴幞头,下巴微翘,拢手置于胸前,腰微微弯曲,腆肚撅臀侍立,小眼微眯,抿嘴含笑,一副神态谦恭的模样。侏儒在世界文化交融中诚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或种群。三门峡三里桥11号唐墓出土的两件男侏儒俑,正体现了这一背景。这两件男侏儒俑,通高10厘米,除着色不同外,均头戴蹼头,颧骨突出,下颌前突,宽鼻阔嘴,身躯矮胖,着红色左衽交右衽服,右臂短。[37]三门峡庙底沟唐墓出土的三彩人面埙(见图7),造型相当巧妙别致,整体为胡人头形,头顶有三撮头发,眉毛粗浓,高鼻梁,阔嘴,下颚布满胡须。两个空洞的眼睛作埙的出气口,头顶中部圆孔作进气口。三彩人面埙将中国古老吹奏乐器埙与胡人形象巧妙地结合,胡人表情夸张,轮廓粗犷,传达出胡人形象落植于崤函社会的精彩细节。1982年宜阳韩城镇冯庄村出土的一方唐散乐雕砖,同样传达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信息。雕砖为刻模印制,高27.5厘米,砖面雕刻手执乐器的仕女八人,分前后两排站立,每排各为四人,均头梳高髻,髻前插牡丹花簪,高鼻小口,身着高领宽袖曳地长裙,腰系璎珞花带,盛装艳服,姿态各异,脚下和头顶有连绵的流云,仿佛站立于云间演奏般。八仕女所持乐器有箫2,笙1,笛1,琵琶1,铜钹1,拍板1和手鼓1,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小型宴乐上乐队的乐器组合配置情况。有音乐史学者分析,这“八位仕女所持乐器———曲项琵琶、箫、笙、笛、铜钹、拍板和手鼓,当为龟兹乐器与汉族传统乐器相融合的管弦乐合奏的乐队”[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