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四第四期三彩胡俑出土情况表》

《表四第四期三彩胡俑出土情况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唐三彩胡俑的时空演变探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值得注意的是,三彩胡俑此时却在南方地区零星出现。这种状况揭示了中晚唐时期域外文化传播的新动向,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40]具体来看(表四),江西九江永修县唐墓发现2件牵驼胡俑、湖北武汉唐墓出土1件胡立俑、[41]湖南湘阴县唐墓出土5件未上釉的白胎侍从胡俑。[42]这些胡俑造型及工艺与长安地区风格相近,基本都是牵驼俑、立俑。如江西永修县出土的2件牵驼胡俑,造型相同,皆头戴幞头,一件穿黄翻领绿色窄袖袍(图一〇),另一件颜色与之相反。但体积较两京所出小,仅衣服部位施秞,且剥落严重,说明此时三彩制作工艺已大不如前。有学者分析这批胡俑由中原人南迁时输入。[43]湖南湘阴县出土的5件男侍俑,由胎质洁白的高岭土烧制而成,造型有托鸟俑、招呼俑与袖手俑,皆为胡人形象。胡俑所戴幞头和微胖的身材与玄宗时期两京样式相仿,说明两京地区的流行“范式”被模仿。这几件未及上釉的胡俑,可能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前从两京转运至此。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南方地区窑口自烧的可能。囿于尚未发现相关三彩窑址,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不论何种情况,南方三彩胡俑的出现,表明了胡文化在南方影响力的扩大。南方地区因未直接受战乱影响,社会稳定、日渐富庶,尤其是东南八道成为唐王朝后期赋税倚重地,[44]接纳了大批中原南迁难民。同时,这些城市也逐渐聚集了大量胡人。在这种情况下,安史之乱造成的南北经济、文化变迁,使得陪葬胡俑这一在北方业已衰退、式微了的文化风气,随中原汉人南迁夹带的厚葬风气,在南方地区得到一定的追捧。但也难掩其衰败之势。从这批尺寸变小,趋于单彩,且釉面单薄甚至未及上釉,脱落剥蚀严重的胡俑,可见制作工艺的衰退。由此而下,一前一后,繁华与战乱,富足与拮据,极大的反差使厚葬之风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再者,中晚唐时期唐人的厚葬观念也逐渐发生转变,唐后期墓葬规模小、形制简陋、随葬品大大减少等特征,“是采用更为实际的做法,即以大张旗鼓的外在方式,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孝道等。”[45]另外,中晚唐时期,南方各制瓷窑口相继兴起。瓷器精巧且成本低,迎合了中晚唐注重实用的丧葬习俗,逐步取代三彩器成为陪葬品的新选择。上述总总原因,导致唐三彩的烧造规模大幅度缩小、技术失落,更遑论传承与创新,用于陪葬的胡俑数量也屈指可数,至晚唐消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