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内蒙古地区出土新石器时代粟黍及相关遗址信息》

《表1 内蒙古地区出土新石器时代粟黍及相关遗址信息》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史前时期内蒙古地区粟作探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兴隆洼文化,以兴隆洼遗址为代表而命名,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8200~7200年[17](P64)。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浮选出完整的炭化粟和黍,这些粟作物形态及细部特征保存较好,比较易于鉴定种属,经种属鉴定及年代测定后确定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粟遗存[18](P36)。在第一地点发现较多粟作农具,有打制的亚腰石铲26件、石锄92件、磨制的石斧2件、锛1件,还有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大型石磨盘6件、磨棒16件[19](P35-45)。红山文化,碳十四测定为距今6500~5000年[17](P68)。魏家窝铺遗址浮选出33粒炭化粟粒,约占其所有出土农作物总数的67%;16粒炭化黍粒,占出土农作物总数的32.7%[20](P2)。在魏家窝铺遗址中还发现了其他植物种子,经过对这些植物遗存进行量化分析,断定红山文化时期魏家窝铺已种植粟和黍等农作物。魏家窝铺遗址多发现以打制和磨制石器为主的农具,打制的主要有石锄、石镐,磨制的主要有石磨盘、磨棒、石耜、石斧等[21](P50)。哈民忙哈遗址中获取了大量植物种子遗存,其中出土20粒炭化粟,占出土农作物总数的2.9%;出土615粒炭化黍,占出土农作物总数的86.6%[22](P48)。从浮选结果看,哈民忙哈遗址中出土的黍粒数量高于粟粒,可推断黍是当地主要的粟类农作物。该遗址也出土了大量打制或磨制的石器,主要有:石耜、石铲、石磨盘、石杵等[22](P46)。参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