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宋元明清四代书院办学性质统计表》

《表1 宋元明清四代书院办学性质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山林与庙堂——道脉官脉一体化与中国古代书院的选址逻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J].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9(10):113.

南宋以后,书院命运虽伴随着时局的变化几经浮沉,但总体呈现出普及化和官学化两种趋势。曹松叶先生统计数据(见表1)表明,在数量方面,明清两代书院数量爆发式增长,以至于到清代“十八行省的通都大邑皆设书院,即便是山村水寨,也可寻觅到书院的踪影”。[21]217伴随着书院数量的急剧增加,官办书院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官办书院数量在明代反超民办,并在清代占据了绝对优势。元明清时期书院官学化趋势除表现在官办书院数量的增长,还体现在政府对书院管理的加强——主要表现为通过严格的申报制度控制书院创建、委派山长并将其纳入官僚体制、通过拨置学田控制书院经济等多方面的系统举措。政治意志对书院控制加强体现在选址方面就是明清两代书院的“城市化”进程。首先,出于普及教育的需要,同时为强化对士人集团的控制,官办书院多选址于行政中心而非相对难以控制的边缘地区;其次,远离尘嚣、水清木秀的幽静之地总是相对有限的,并不能满足书院规模急剧扩张的需要;再次,普及教育的背景之下,书院之名虽存,但书院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设立在“山村水寨”之中的书院不可能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而设在各“通都大邑”的省会书院则不可避免的全面“科举化”,书院的创办以科举为目标,生源和山长的选拔以科举为取向,书院教学内容以八股文为核心,书院几乎完全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自由讲学的风气不再,传道济民的理想蒙尘,道脉传承和自我保存的空间被政治的高压无限挤占,士人在明季“三毁书院”和清朝“文字狱”的风波中萎缩噤声,文化与王权之间的微妙平衡被完全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