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14年冬季Y3海山区和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比》

《表2 2014年冬季Y3海山区和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雅浦海山与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加粗字体表示两个海域的共有优势种/类群

鉴于海山的特殊地形、水文特征和特有的“泰勒柱”现象造就了“海山效应”,使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独特性(Kvile et al,2014)。海山还被认为是研究物理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造成物种隔离、分化和扩散的天然实验室(Shank,2010)。虽然,从2005年以来,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针对全球海山已获得了大量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已被详细调查研究过的海山数量仍然不足300个,且其中只有7座海山的浮游动物被详尽调查研究过(Stocks et al,2012;张武昌等;2014)。Denda等(2014)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东北大西洋的两座海山的浮游动物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控制生产力状况的大规模水文特征,而不是海山效应。通过本研究发现,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和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物种相似度为68.4%,且海山区的大型浮游动物丰度要高于大洋海域,但是,海山区的大型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却都低于大洋海域(表2),在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结构方面,并没有发现显著的“海山效应”。两个海域的多样性与丰度比较结果相反的现象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首先是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其次,可能与两个调查海域范围的差异有关,毕竟海山区调查海域相对于大洋海域要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