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对应各时段的最大变化量mm》

《表1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对应各时段的最大变化量mm》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素咬合止水桩土石围堰监测及变形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将各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变化最大的位置(CX1最大位置为高程1.10 m位置,CX2最大位置为高程2.96 m位置,CX3最大位置为高程-1.85 m位置,CX4最大位置为高程3.02 m位置,CX5最大位置为高程3.49 m位置,CX6最大位置为高程3.50 m位置)的位移绘制成最大累计位移-时间曲线,见图4。由图4可知,对于监测点CX1~CX4、CX6,降水初期变化缓慢(CX6由于埋设较晚,开始监测时已经处于快速降水的阶段,未能体现出初期的特征);快速降水期间,即大水泵正常运作时,深层水平位移最大累计值急剧增长;在调整降水速率和回灌阶段,曲线第一次走平;第二次降水期间5个监测点最大位移明显比第一次降水期间曲线趋缓,但相比其他阶段仍明显较陡;最后降水完成,各监测点变化均趋于收敛。监测点CX1~CX4、CX6的趋势走向基本与图2中的降水曲线一致,只是回灌后各测点位移未出现位移回弹现象,可见围堰变形基本是塑性变形。由图1及表1可知,CX1~CX2断面、CX6断面位于围堰中部,其对应的单孔最大变形也最明显,其中CX2最大,达到了-221.0 mm;CX3~CX4靠近围堰与陆域交接处,位移相对较小,对于监测点CX5,由于位于岸坡上(不在围堰上),其最大累计变化量最小,基本不受降水影响,与坞侧水位无明显相关关系。此外,在咬合桩海侧的两个测点CX1、CX3均呈“凸肚状”变形,而咬合桩内及坞侧的CX2、CX4、CX6则是“漏斗状”变形,且二者均是统一向坞侧位移,主要原因在于CX1、CX3位于咬合桩海侧导墙上,挡浪结构重力正好作用在咬合桩导墙上,CX1、CX3位移受到限制,CX2、CX4、CX6则不受其影响,也正是这种约束导致了海侧土体与咬合桩变形的不协调,进而在咬合桩与海侧土体的交接面(薄弱面)首先产生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