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公元800年至1094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大国》

《表1 公元800年至1094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大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理国实行和平睦邻友好外交战略的原因探略——基于地缘政治的解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南诏时期,南方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由于南诏实力强大而其他古国实力弱小,形成差距悬殊的不对称的南诏一家独霸的格局。该时期湄公河流域主要有骠国、弥臣、弥诺、昆仑、陆真腊(文单国)、水真腊、女王国(哈里奔差国)等大大小小的古国和政治实体。南诏对这些国家都进行过武力攻击,迫使骠国等国臣服。《元史·地理志》说:“唐南诏蒙氏兴,异牟寻破群蛮,尽虏其人以实其东南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缅界,悉属大理。”足见南诏强盛时称霸湄公河流域的情况。但是,随着陆真腊和水真腊的合并,宋代大理国时期,“真腊国……地方七千余里。……其国有战象几二十万”[7]14086。真腊由一个被南诏侵略欺侮的弱小而又分裂的国家成为地域辽阔,军力强大的大国。缅甸境内,湄公河流域古国骠国虽在公元832年亡于南诏,但是经过南诏末期和大理初期二百多年后,蒲甘王朝于11世纪中后期统一缅甸大部并成为大国。而“占城国……胜兵万余人”[7]14078,占城军队少而精,是个传统军事强国。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巨大变化,由南诏的一家独霸逐渐向多强均势转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也形成大理国、真腊、蒲甘三大国鼎力的均势格局。大理国的建立、交趾的诞生、蒲甘的统一、真腊的合并加上军力强悍的占城,红河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缘政治格局由唐代南诏一家独大转变为宋代大理、蒲甘、交趾、占城、真腊五强鼎力的大国均势。这种巨大的转变是随着该区域政治力量实力对比的巨大变化而变化的。唐代南诏与该区域的骠国、弥臣国、弥诺国等存在巨大实力差距,南诏远远强于这些小国,加之南诏奴隶制度的掠夺性、侵略性、扩张性,导致南诏不断入侵该区域,成为地区霸主。而大理国建立后,大理国与该区域其他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该区域逐渐形成大理、交趾、蒲甘、真腊、占城五强实力均衡的均势格局,因此,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导致大理国必须实行实力自助基础上的和平睦邻和保境安民外交战略。既不与比自己强大的宋朝发生军事冲突,也不与比自己较弱的东南亚古国发生战争,这在当时无疑是明智之举,既可以避免重蹈南诏的覆辙,又可以保全实力,安心发展,获得一个安全和平的周边环境,还可以实现长治久安。这无疑是符合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谋求生存自保的最低目标的,也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的。除去生存动机,国家可能具有不计其数的各种其他目的,大至征服世界,小至只求自保。除非一个国家不想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继续存在,否则生存是它实现任何目标的前提[17]。面对交趾、蒲甘、真腊等军事强国,大理国虽然实力依然雄厚,但已经不具有南诏时期的那种绝对优势,采取均势战略和和平外交乃明智之举。公元800年至1094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大国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