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铁路合作组织与国际铁路运输委员会成员国》

《表2 铁路合作组织与国际铁路运输委员会成员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轨距的亚欧大陆铁路地缘系统格局及形成机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铁路是一种基础设施,运营在铁路上的列车是运输组织行为,而对列车运营时刻及设施使用权的分配则属于运输管理,由此形成铁路设施网络、运营网络和管理网络的分异。轨距差异与铁路网割裂并不代表着运输行为的断裂,但铁路运输蕴含着复杂的地缘关系[32](表2)。(1)亚欧大陆横跨数个法域,条约繁多且互不兼容,国际铁路联运采用不同的规章体系,形成地域性的国际铁路组织。铁路运输管理形成两大体系,主要体现为两大组织,分别为铁路合作组织(简称铁组)和国际铁路联盟(简称铁联)[16],主导着亚欧国际铁路运输规则,包括法律制度、技术标准和海关手续等[32]。两大组织促使亚欧大陆形成了4类铁路运输管理区域,分别为铁组区域、铁联区域、双跨区域与其他区域。(2)4大管理区域的地缘现象突出。欧洲形成以铁联为主的运输管理区域,主要覆盖北欧、西欧和西南欧及东欧部分国家,主要覆盖“1435空间”。铁组则以东欧部分国家、东亚和中亚为主形成管理区域,主要覆盖“1520空间”和中国标轨系统。在铁路和铁联两大区域的交界地区,形成双跨区域,主要覆盖俄罗斯、东欧及部分西亚国家,除俄罗斯外,多为“1435空间”和“1520空间”的缓冲国家。其他区域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南亚、东南亚及远东海岛,且均为亚洲国家。(3)铁路管理区域与地缘政治呈现明显的耦合,有着浓厚的地缘色彩。在冷战时期,铁组和铁联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铁组成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华沙组织主要成员国;铁联成员为资本主义国家,为北约组织主要成员。(4)管理区域格局存在历史演进,主要由20世纪80年代的3类区域演化而来。铁组区域最初以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主,后来发展为以苏联、东欧和部分亚洲国家为主,拓展了中亚、西亚部分国家。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成员国有进有退,许多成员国同时加入到铁联组织,形成双跨区域,促使3类区域演变为4类区域,“1520空间”的萎缩和“1435空间”的渗透是主要趋势。(5)铁路管理区域从“对抗”逐步向“融合”演进。《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简称《货协》)、《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简称《货约》)是主要的国际联运条约,前者为铁组所采用,后者为铁联所采用。两大体系共同约束着亚欧跨国铁路运输组织,运送规则、运输单据、适用范围、责任划分、赔偿等制度均不兼容[32]。这形成明显的“运输对抗”与“路网割据”。20世纪50年代,铁组和铁联开始启动“东西方接近”,但进展甚微;90年代签署《海关过境运输公约》,实行统一的通关单据标准,但2006年才达成《欧亚联运多式联运的组织和运营问题协定》而产生统一运单,2009年部分国家才采用统一运单[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