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元素类型区分表:中国文化元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表1 元素类型区分表:中国文化元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文化元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中文汉字,是汉语的交流符号,表意象征明显。其历史可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汉字这一地道的中国文化元素,具有数目多,表意简洁明了的特征。清朝时期,主持翻译西方化学著作的徐寿[1](1818~1884)从明朝帝王家谱中获得灵感,根据汉字的组合规律和元素性质创造了形声法的造字方式:在翻译金属元素时,除了已知名称的金、银、铜、铁等外,他使用部首“钅”结合元素符号译音组成了简单的汉字,非金属元素则是使用偏旁“氵、石、气”。徐寿主持翻译的《化学鉴原》是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据统计,书中共列出了64个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44个元素译名沿用至今。由此可见,汉字结构在中国化学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徐寿的造字和翻译方法方便了国人学习化学,对化学在中国的传承发展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首次讲授化学元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来引导学生区分化学元素类型和单质状态。如表1所示,带“钅”的表示金属元素(汞为特例),带“氵、石、气”的表示非金属元素。通常情况下,金属元素单质除汞以外,其它均为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中的“氵、石、气”也分别对应其单质的状态为液体、固体和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