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合金化镀层中Fe-Zn相分布Table 2 Fe-Zn phase distribution in the galvannealed coating》

《表2 合金化镀层中Fe-Zn相分布Table 2 Fe-Zn phase distribution in the galvannealed coating》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板晶体学特征对镀层相结构及抗粉化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确定镀层的相结构,利用EPMA对镀层截面进行成分分析(图2),并结合各相的Fe含量得到3个镀层的相结构分布;利用ICP-AES测定了镀层内的平均Fe含量,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3个镀层的厚度几乎相同(约8.5μm),对镀层抗粉化性能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Γ相层的厚度和镀层中平均Fe含量,按照1#<2#<3#的顺序增加.相应的3点弯曲后镀层的粉化量按着3#>2#>1#的顺序降低(1#,2#和3#分别为0.94,1.06和1.12 g/m2),搭接剪切测试后的结果为镀层与基板之间的附着力分别为9.35,10.12和11.00 MPa.由镀锌工艺可知,3个带钢试样的退火和镀锌工艺基本相同,只是合金化温度有所不同,1#带钢的合金化温度最高,3#带钢的合金化温度最低,2#带钢介于两者之间.当考虑镀层的表面发射率时,2#和3#带钢由于表面凹坑(火山口形貌)的存在,样品的表面发射率大于1#带钢,这表示在线测温时1#带钢的温度大于实测温度,1#带钢与3#带钢的实际温差大于22℃.一般来说,当其他参数固定,随着合金化温度的提高,Fe向镀层内的扩散速率加快,镀层内的Γ相层厚度和平均Fe含量都增加;但是本实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合金化退火过程中Fe元素向镀层中的扩散速率降低.合金化镀层的抗粉化能力及附着力与镀层的相结构有关,而相结构与基板表面织构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