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模型表面转捩位置测量结果(变迎角)》

《表5 模型表面转捩位置测量结果(变迎角)》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7°尖锥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红外测量实验》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9为模型背风区随迎角增加时表面温升分布图,图10为背风区中心线上温升变化,图11为转捩雷诺数随迎角的变化关系(α/θc为迎角与圆锥半锥角的比值),表5为转捩测量结果。可以看到,背风区转捩阵面变化规律和迎风面明显不同,背风区靠中心线附近相对两侧区域转捩位置更加靠前,即中心线处先转捩。随着迎角增大,背风区中心线转捩位置前移,在α=4°以后中心线转捩前移出测量区域(中心线上为全湍流),在非金属段前缘x=165mm处转捩已经完成。根据稳定性理论,背风区中心线转捩机理与迎风区不同,可能是第一模态不稳定波或者流向涡失稳引起,两侧转捩主要由横流不稳定性引起[1],需要结合稳定性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结果共同研判。随着迎角增大,背风区由于边界层增厚热流值减小。当迎角α=10°时,背风区两侧热流出现了条纹结构。分析认为,当迎角大于半锥角时,背风面可能出现低温低密度(接近真空)区域和流动分离,热流和摩阻不再显著,导致背风面出现低热流条带。图12为数值计算的α=4°和10°背风区壁面极限流线。α=4°时背风区没有出现分离线,而α=10°时两侧出现分离线,其位置与红外热图中的低热流条带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