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基于不同参数的红砂地上、地下部分及全株生物量估测模型》

《表3 基于不同参数的红砂地上、地下部分及全株生物量估测模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乌拉特荒漠草原红砂生物量预测模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3可知,红砂地上部分生物量(W1)以冠幅面积(C)和冠幅面积×株高(CH)为参数的估测模型有较高的R2(R2>0.80),其中C因子R2=0.855,CH因子R2=0.866。C的ME和MSE虽小于CH,但后者的MAE、TRE和MPSE较前者小,且CH具有更高的R2,估测效果应好于C;红砂地下部分生物量(W2)以基径(D)、基径×株高(DH)和基径×基径×株高(D2H)为参数的估测模型有较高的R2(R2>0.70),3个模型中以D最高(R2=0.77),D2H(R2=0.769)次之,DH(R2=0.701)最低。但相较于地上部分生物量估测模型仍较差,一方面是由于地下部分很难全部完整地挖出来,另一方面地下部分在称重时,根上泥土残留附着,最终造成生物量的称量结果与实际误差较大。其中D2H与D的R2相差很小,同时D2H的MAE、TRE、MSE较D的小,故笔者认为D2H总体估测误差更小,估测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红砂地下生物量累计特征;红砂全株生物量(W)估测模型均有较高R2(R2>0.70),其中以基径×基径×株高(D2H)为参数的估测模型R2最高(R2=0.859),基径×株高(D2H)的次之(R2=0.819)。DH的TRE和MSE小于D2H,但后者ME、MAE、MPSE均小于DH,且D2H具有更高的R2。故笔者认为以D2H为参数的估测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红砂整株生物量累计特征。综上所述,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全株生物量预测模型分别为W1=0.555×C1.867(R2=0.866)、W2=2.259×(D2H)0.762(R2=0.769)、W=7.057×(D2H)0.813(R2=0.859)(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