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A、B和C三个区域元素汇总表》

《表1 A、B和C三个区域元素汇总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锈钢电极电切性能及表面粘附行为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11为电极截面凹坑位置面扫元素分布图,结果显示各元素分布不均,电刀与粘附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用红线将黏附界面分成如图11的A、B和C三个区域,对所含元素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C区域主要含有K、Na、O、P和Cr等粘附在电极表面的组织组成元素,其中的Cr元素来源于304不锈钢,根据埃林厄姆—查理森图[8]可知,在1 600℃以下,氧化铬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低于铁的氧化物,所以铬元素较易与氧结合并发生移动,氧化后形成铬的氧化物或者是铬酸盐;B区域为交界位置的过渡区域,组织组成元素K和Na的含量明显减少,此外含有Ni、O、P、Fe和Cr元素,说明该位置有氧化物或者是盐类物质生成,而Ni元素在电极放电过程中,向电极表面富集,很有可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物;A区域为不锈钢基体区域。由于不锈钢中的元素在各种作用下扩散到基体-粘附物界面甚至是粘附物中,导致基体与粘附物之间的结合不仅仅只是机械啮合,而是发生了元素扩散的结合,导致粘附物的结合力急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