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 0 1 5-2017年城市吸附能力与规模分布 (各年份排名前20名的城市)》

《表1 2 0 1 5-2017年城市吸附能力与规模分布 (各年份排名前20名的城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铁对京津冀城市群时空格局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首先,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表1)。2015-2017年,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连续排名前三位,显示出强大的吸附能力。但是,北京在2017年的吸附能力出现小幅下降,而天津和石家庄则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天津的吸附能力增长超过50%。保定、邯郸、沧州和秦皇岛也是吸附能力较高的城市,吸附指数均处于前十位。唐山的吸附能力增长最快,从2015年的排名第10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5位。同样表现出明显变化的还有霸州和白沟,随着津保城际铁路的建成开通,相继进入前20位。吸附能力未进入前20的地级城市有承德和张家口,均位于铁路通达性较差的京津冀北部地区。其次,从城市吸附能力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吸附能力较强的城市沿京津、京保石、津唐秦空间方向形成“N”字型空间分布格局,“N”字形为空间分界,“N”字形的东南区域为吸附能力较强城市的集聚分布区域,而在“N”字形的西北区域,城市的吸附能力整体较弱,大部分城市还没有高铁(图1)。最后,借助城市位序—规模法则(City Rank-Size Rule)方法可以刻画京津冀地区城市吸附能力的规模分布特征(1)。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吸附能力呈现首位型分布特征:表征全部城市吸附能力集中程度的q值在考察期间其绝对值大于1.2,说明京津冀地区城市的吸附能力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城市,整个地区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分布特征。但是,从q值大小随时间演变的特征来看,则呈现出随时间逐渐减小的变动趋势,从2015年的1.985分别下降至2016年、2017年的1.842、1.812,说明随着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群铁路网的不断完善,基于铁路客运车次刻画的城市吸附能力规模分布更加均衡。特别是2015年底津保城际铁路的建成开通,提高了沿线城市的吸附能力,同时拉近了天津与石家庄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北京的交通枢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