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宋代政府维持币值稳定的措施》

《表1 宋代政府维持币值稳定的措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宝钞崩坏、“白银时代”与明清时期的持续贸易顺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管汉晖和钱盛,2016,宋代纸币的运行机制:本位、回赎、战争与通胀,《经济科学》,第4期,114-128。

管汉晖和钱盛(2016)对于两宋时期政府维持交子和会子币值稳定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参见表1)。借助政府确定的法偿地位、本位制度(南宋的会子基本上属于不可兑换纸币)以及兑界及回赎,加上政府采用微调方式来稳定币值的做法,使得两宋时期的纸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了币值稳定:北宋时期前40界交子在近80年时间里保持了币值相对稳定,到了神宗、哲宗朝才出现6-10%的贬值水平,并且大多为政府主动纠正;南宋自绍兴末年至宁宗开禧之前的40多年时间里,会子价值长期接近面值,乾道年间(1165-1173)的贬值也仅在10%左右,并且此后会价开始上升,会价高于面值亦为常事。只是到了北宋和南宋的后期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而滥发纸币,导致交子和会子出现严重的币值下降。然而上述纸币稳定机制在明代却基本没有:明初所确定的实物赋役体制,民间所承担的赋役主要是以实物和亲身应役方式来完成,宝钞并不能用作缴付政府赋税。这极大地削弱了宝钞的法偿地位。而大明宝钞在发行过程中并无准备金,亦不能兑换。同时亦没有兑界和回赎制度,明政府亦没有市场化的微调机制。当钞法不行时,只是单纯地通过禁止金银、铜钱来确保民间接受宝钞。一方面是明政府滥发宝钞,另一方面又缺乏切实有效的维持宝钞币值稳定之制度,宝钞的迅速贬值、直至崩坏也就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