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忻州赵氏孤儿传说遗迹》

《表1 忻州赵氏孤儿传说遗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文化空间建构:忻州赵氏孤儿传说的当代传承》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忻州赵氏孤儿传说遗迹与救孤的传说内容紧密勾连,既有典籍的书面记载,也有客观的物质呈现。由表1可以看出,忻州赵氏孤儿传说的遗迹主要为两种形态:一种为因民众信仰而建成的祠堂、庙宇等人文景观;另一种为由传说附会而注入文化意蕴的自然景观。在现实的空间格局中,忻州赵氏孤儿传说的人文景观主要呈现为墓葬与祠堂两种类型。根据典籍记载以及现存遗迹,程婴、韩厥与公孙杵臼的墓葬均分布于忻州地区。“余驻马迟徊,询程婴、杵臼、韩献子诸墓,父老曰:吾郡程候山,乃婴之故村,韩家沟乃献子里宅,逯家庄乃公孙之中社,原头、左城,公孙之东西社也。三子者之墓俱在焉。余因命父老导谒之。出城南郭门,则酹婴墓,反而出城北,则酹杵臼墓。又东南驰二十里,则酹献子墓。”[8]5118民众通过墓葬这种记忆实体,追思先贤,传承忠义,触发内心的家国情感。祠堂则是民众寄寓情感的另一载体。诚信源祠堂、忠烈祠等是民众记忆赵氏孤儿传说的重要形式。民众以供奉和祭祀先贤英灵的方式,将口头传说实体化,通过建造庙宇祠堂来纪念救孤义士,成为记忆传说的场所。例如:位于城西逯家庄村的忠烈祠,其正殿台阁上立着公孙杵臼夫妇的神像,并在下方另塑二仆人造像。救孤义士不再是人们口头讲述的虚拟形象,而被民众以塑像形式转化为忠义爱国精神的物质寄托。此外,正殿两侧大柱上还有傅山提笔的楹联:“打开生死路,生也在赵,死也在赵;识破难易关,难亦存孤,易亦存孤。”[9]173楹联表现了救孤过程之艰难,颂扬了救孤义士舍生忘死的春秋大义。列斐伏尔认为:“空间面向物质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几何学和地理学的范畴,是可以经验到的事实和具有实在性的物象。”[4]忻州当地的赵氏孤儿文化以物质的形态固化在民众的生活世界,营造了一种忠义爱国的精神文化氛围,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