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旅外徽商会馆公所与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建立情况一览表》

《表1 旅外徽商会馆公所与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建立情况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寄棺送葬管窥旅外徽商殡所、义阡的管理机制——以《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为中心的考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李琳琦、梁仁志《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迫于山多地少,人口激增的现实压力,明清时期的徽州一直是个高移民输出区,“余乡僻在万山,耕桑之地不藉温饱,男子束发即事四方”[1]141。为实现“抱团发展、以众帮众”的商业目的,旅外徽商在客居集中地一般都建有会馆、公所等地缘性组织,为同乡提供各种商业服务。另鉴于同乡客殁,棺木无处暂厝、无力掩埋的现实窘境,出于桑梓情谊,他们在商业经营集中地还建有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吾徽人笃于乡谊,又重经商,商人足迹所至,会馆义庄,遍各行省”[2]357。旅外徽商在旅居地置办的这些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其创办的时间大都集中在清代,间及明末与民国。慈善救助的对象乃是面向本籍客殁同乡,“从施衣、施棺、助敛、寄棺、埋葬到扶柩回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民间社会救助体系”[3]281。在建立形式上,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或与会馆相依相存或独立存在。一方面,会馆、公所和义庄、义园、义阡、殡所等善堂、善会组织是“孪生兄妹”[1]4,它们建立的顺序,或先或后,形式不一。一种形式是先有会馆、公所,再建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这种建立方式较为普遍。如:汉口紫阳书院、武汉新安笃谊堂、九江新安笃谊堂、北京重续歙县会馆、杭州新安怀仁堂、金陵重建新安会馆、闽省安徽会馆等。另一种形式为先有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继之再建会馆、公所。如:京都绩溪馆、休宁新安思安堂、南京新安会馆、陕省安徽会馆等。另一方面还存在只有殡所、义阡等善堂组织,而无会馆依托的情况。如杭州新安惟善堂、黟县登善集、上海徽宁思恭堂、上海思义堂等。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