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实验脉冲参数:微/纳秒脉冲电场靶向不同尺寸肿瘤细胞内外膜电穿孔效应研究》

《表1 实验脉冲参数:微/纳秒脉冲电场靶向不同尺寸肿瘤细胞内外膜电穿孔效应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微/纳秒脉冲电场靶向不同尺寸肿瘤细胞内外膜电穿孔效应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选取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与hoechst33442两种荧光分子探针,其分别针对细胞外膜及细胞核膜进行染色,可通过荧光消散程度表征脉冲电场对细胞外膜及细胞核膜的破坏程度[35-36],因此仿真结果得出内外膜上形成的孔密度分布及穿孔区域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地解释荧光消散程度。实验中取对数生长期的A375、A549、B16、Ant-A549四种细胞,用体积分数为0.25%的胰蛋白酶(0.25%Trypsin-EDTA,Phenol Red,Gibco,美国)消化后离心,其中A375、A549、B16三种细胞中加入1ml的DIL染色;A549、ant-A549两种细胞中加入1mL的hoechst33442(bisBenzimide H 33342)染料对其细胞核膜进行染色。并将离心管放入孵箱中静待20~30min,染色完成后,使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缓冲液清洗2~3次。对悬液进行染色处理后,重新加入2mL新鲜培养基,放入微电极(长35mm×宽5.4mm×厚1.6mm,中心电极长5mm×厚1.6mm,电极间距2mm),采用2mm间距的板电极施加表1所示的脉冲电场。通过荧光显微镜(Leica DMi8,德国)的时间序列功能实时进行观察,获取细胞外膜在80s内荧光消散动态过程且记录每间隔20s对应的荧光强度值;同时,获取细胞核膜在60s内荧光消散动态过程且记录每间隔15s对应的荧光强度值;每组实验重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