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基于SPSS对7种草履虫单克隆培养方法差异的统计结果p值Tab.2 The pvalues of statistical results on differences of seven Par

《表2 基于SPSS对7种草履虫单克隆培养方法差异的统计结果p值Tab.2 The pvalues of statistical results on differences of seven Par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草履虫单克隆培养种群增长趋势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表示两种草履虫培养方法的效果差异在p≤0.05,p<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发现,尽管草履虫的单克隆培养法不同,但在一个培养周期内或一个时间维度内,在不改变培养液成份及条件的前提下,草履虫的数量变化趋势均遵循共同的规律:指数加速增长期—到达峰值或短期动态平衡期—下降期。这与已有的研究报道一致[14,16]。另外,在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不同的培养方法的虫体数量却差异较大:用马铃薯培养法得到的虫体数量一直是所有方法中最低的,用酸奶与莴笋叶榨出汁培养法的虫体始终都能维持相对较高的数量;其余几种方法的草履虫培养效果介于上述方法之间(表1,图2)。同时,由于草履虫数量在马铃薯培养法条件下的增长极为缓慢,因此当此方法与其他6种方法的培养效果进行比较时,由SPSS的统计结果(表2)可知所有的统计结果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马铃薯培养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在草履虫培养效果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其中马铃薯与莴笋叶榨出汁培养法在草履虫培养效果上的差异在p<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相较其他方法而言,马铃薯法单克隆培养的草履虫种群在整个培养周期内生长缓慢、数量最少且虫体数量最先变为0(表1,图2);而统计学数据也证明该方法与其他方法在培养的草履虫数量变化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故进一步佐证了马铃薯培养法与其他方法间在培养的草履虫种群时空量化方面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