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拟招致之沦陷区乐人名单(58)》

《表2.拟招致之沦陷区乐人名单(58)》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抗战期间的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成立以前,中国仅有一所专门培养音乐人才的国立院校,即国立音专。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为继续音教事业,丁善德等人在百般困难中成立了上海音乐馆,后更名为私立上海音专。虽说抗战期间音专大部分的师生西迁到了内地,但仍有部分音乐家由于种种原因滞留在了上海。1942年,私立上海音专被汪伪接管,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院,但许多不愿同流合污的音专教师,如校长丁善德、苏石林等人都毅然辞职,这一情况引起了音教委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从他们掌握的情况来看,除了这部分离职的音专教师,还有一批毕业于上海音专的音乐家仍留守上海,如果他们再固守于此,惟恐被汪伪利用。于是在1943年5月15日的音教委第七次会议上,杨仲子和熊乐忱共同提议,“请部拨五十万元补助上海私立音专及招致沦陷区乐人案”,该提案得到教育部认可,决议“拨款补助上海正派乐人,并招致内迁”。(55)但此决议因为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一再被延迟。两个月以后,音教委委员金律声再次上书教育部,请求国民政府教育部“拨划专款,招致沦陷区乐人马思宏等内迁,参加抗建工作”。金律声认为,众多未能“由沪转来渝”的音乐家都是由于“旅费无着未能成行”,同时,他还听说“已有多人竟被诱附逆矣”,为避免这一状况继续发生,他强烈建议教育部“应竭力设法招致,不使留为敌用,以开展后方之乐运而加强抗建力量”。(56)为此,金律声专门和留守上海沦陷区的音乐家们取得了联系,依照音教委所指之“正派乐人”(57)拟定了一份内迁音乐家名单(见表2),而这份呈文也终得到教育部的批准。招引沦陷区音乐家内迁入渝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音教委对音乐人才的关爱和尊重,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增强了大后方抗战宣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