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9814HS-1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a)》

《表2 9814HS-1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籼型杂种雄性不育水稻9814HS-1的育性与遗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表示未作分离比和卡方值分析

籼、粳亚种间的遗传差异显著高于籼籼或粳粳品种间,籼粳交后代育性降低,其不育机制非常复杂.籼粳间杂种不育与等位基因的不同步演化有关;通过对DPL1/DPL2[21],S27/S28[22],Sa[23],S5[24,25]和HSA1[26]等杂种雄性不育位点的克隆,普遍认为隐性重复致死、单位点孢子体与配子体互作及“杀手”与“保护者”互作模式能解释特定材料的杂种不育现象.T98B和M114B是正常可育的保持系品种,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支撑它们具有籼稻属性(图2);从T98B和M114B的正反交F1表现为雄性不育(图1、表1和2)而T98B,M114B分别与其他籼型材料杂交后的F1表现为正常可育(图3)可以推断出T98B和M114B的核基因组间存在局部性不亲和,这种不亲和性是否因亲本进化程度或生态类型差异而引起则需进一步研究.遗传分析发现,T98B和M114B杂交后的F2群体和BC1F1群体中都只分离出了正常可育和雄性不育株两种表型,而没有出现“半不育”中间型(表2),这是杂种不育系9814HS-1与籼粳交不育的显著区别.9814HS-1的不育性状应是双亲的某些纯合位点转变为杂合态后才得以表现;若9814HS-1的不育性只受1对杂合基因控制,则F2,BC1F1群体中不育与可育分离比应为1:1,即不育株占1/2;但事实上,不育株仅占比总群体的1/4(卡方测验分离比为1:3);另一方面,在F2分离群体中没有发现致死植株,这就排除了致死逃逸造成偏分离的可能(偏分离现象在籼粳杂交后代中较普遍[25,27]);结合这些结果,我们推断9814HS-1的育性受2对非等位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图5),其遗传模式明显不同于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光温敏细胞核不育系和普通核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