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1999—2015年期间冰川数量与面积在不同坡度的变化》

《表3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1999—2015年期间冰川数量与面积在不同坡度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1999—2015年期间动态变化遥感调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冰川坡度是冰川范围内像元坡度的平均值,以5°间距进行划分统计(表3)。结果显示,冰川数量、面积及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随着坡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冰川数量在坡度25°~30°区间达到峰值;面积在坡度20°~25°区间达到峰值;平均面积在坡度10°~15°区间最大,平缓坡度有利于冰川发育。截至2015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坡度在15°~30°区间内数量、面积分别占总数的62.21%、71.50%;在坡度30°~35°的冰川数量多于坡度15°~20°区间的数量,在坡度15°~20°区间的冰川面积大于坡度30°~35°区间的面积。统计也显示,沿山脉由东向西,各段中占50%以上的冰川面积集中分布区间由东段的坡度20°~30°范围变为中段的15°~25°范围,到西段的10°~20°范围;冰川数量分布区间也有类似的特征,只是中段、西段分布范围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