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1999—2015年期间冰川数量与面积在不同高程的变化》

《表4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1999—2015年期间冰川数量与面积在不同高程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1999—2015年期间动态变化遥感调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中值高程,是把冰川面积分为两等份对应的海拔高度,以500 m间距对冰川中值高程进行划分统计(表4),又按100 m间距分段统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图4)。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东向西冰川分布高程范围缩小(图4(a)),东段中值高程在3 600~6 600 m以上,呈偏峰态;中段集中在4 200~6 800 m以上,呈多峰态;西段在4 900~6 700 m以上,呈似正态分布;总体在5 000~6 500 m海拔区间是冰川集中分布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占总量的88.61%和86.46%,平均面积亦较大。从1999年与2015年两期变化得知,冰川数量、面积的变化幅度随着海拔升高而波动变化,海拔≤4 000 m的冰川数量减少变化率达23.08%,面积减少变化率达28.18%,随后减少;其次在5 500~6 000 m区间海拔再次变大,然后再次减少。这与喜马拉雅山地区从东或南东至西或北西冰川分布的雪线高度逐步升高、山脉走向及气候差异相关(图4(b))。东段3 400~3 600 m冰川消融导致高程≤4 000 m的冰川总面积减少,数量减少,单条冰川规模减小;在5 500~6 000 m区间冰川分布集中区域,数量减少68条,面积减少22.98 km2,退缩量最大,变化率较大。冰川分布形态和变化特征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由西向东水热条件比山脉海拔高程对冰川的发育及变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