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机会不平等与城乡工资差异——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机会不平等与城乡工资差异——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机会不平等与城乡工资差异——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一般而言,受户籍制度约束及公有制单位垄断地位的影响,农村劳动者难以进入公有制单位工作。这种隔离并非劳动力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源自制度隔离。鉴于现有文献认为公有与非公有制单位之间的体制隔离依旧存在,本文在此借助Logit模型对劳动者的就业获得情况进行估计。如表3所示,拥有城镇户籍的劳动者进入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机会显著大于农村劳动者,且这种户籍优势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优势“先增后减”,但总体而言呈增长趋势。说明户籍作为就业隔离的重要媒介,其在劳动者就业选择方面有很大作用,在垄断性较强的公有制单位中,农村劳动者的进入歧视较竞争性较强的非公有制单位而言显著更高,并且这种基于户籍的进入歧视随时间略有增长。父亲户籍状况对劳动者就业获得存在显著影响,父亲拥有城镇户籍的劳动者在进入公有制单位工作方面更具优势,且该优势随时间略有增长。而在同时控制了劳动者户籍及父亲户籍的情况下,劳动者自身户籍状态对其进入公有制单位的影响整体而言虽略有下降,但影响依然十分显著。从表2可知,公有制单位的小时工资较非公有制单位更高,且如果考虑到公有制单位较高的隐性福利,那么对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劳动者而言,较好的福利待遇便是他们偏好公有制单位的主要原因。正如张凤林[28]所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人们在劳动供给行为方面所发生的最为显著的一点变化是他们日益关注劳动报酬,因此工资在劳动供给决策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与其进入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机会呈正向变动,且随时间的推移,教育对进入公有制单位的边际影响略有增强,说明教育有助于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隔离,从而有助于减弱双重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歧视。从其他影响劳动者就业选择来看,男性劳动者进入公有制单位的概率显著低于女性。拥有党员身份的劳动者进入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概率更高。已婚劳动者进入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概率更高,原因可能在于,相对于非公有制单位而言,公有制单位的工作性质更为稳定,已婚劳动者在育有子女的情况下,稳定的工作更方便他们照顾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