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真空技术 基础和应用》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引论1

1.1 低温技术和真空技术之间的关系1

1.2 低温泵的致冷系统2

1.3 低温泵的工作机理3

1.4 低温泵的类型和性能4

1.5 采用大面积低温泵时容器内的气流7

1.6 几种应用8

第二章 真空中的气流10

2.1 气流范围的划分10

2.2.1 若干真空技术概念12

2.2 在装有小表面低温泵的“大”容器中的分子流12

2.2.2 电离真空计的不同结构16

2.2.3 抽气量Q,抽速S20

2.2.4 Q和S值的测量20

2.2.5 抽气几率WP,可达到的最佳极限压强Pe21

2.2.6 不同真空部件的流导C23

2.2.6.1 流导C和传输几率W23

2.2.6.2 不同部件的传输几率W25

2.2.6.3 挡板的热辐射传输27

2.2.6.4 组合部件28

2.3 在装有大面积低温泵的容器中的分子流33

2.3.1 不等温容器中的粒子流密度I、E和粒子数密度n及33

抽速S的计算33

2.3.2 容器(气源)包围的屏蔽低温泵38

2.3.3 气源被包围在中间的屏蔽低温泵39

2.3.4 屏蔽低温泵结构的捕获几率c40

2.3.5 返回数Z46

2.4 连续流46

2.4.1 连续流的判据46

2.4.2 通过膜孔和短管的气流,高压强下的低温泵47

2.4.3 长管中的气流49

2.4.4 整个真空范围内的Q、P曲线图51

第三章 单一种类气体的冷凝53

3.1 凝结系数αc和蒸发系数α v53

3.2 测量方法54

3.2.1 基于抽速的方法54

. 3.2.2 测重法58

3.2.3 分子束法59

3.3 固态气体冷凝物的蒸气压61

3.4 气体的凝结系数αc63

3.4.1 αc与过饱和值P/Pe和冷凝面温度T k的关系63

3.4.2 在高饱和值P/Pe时,αc与气体温度Tg的关系65

3.4.3 αc与冷凝物层厚的关系68

3.4.4 在异种衬底上的冷凝69

3.5 气体冷凝的机理70

3.6 冷凝物的结构和其它物理性能72

3.6.1 微晶粒尺寸73

3.6.2 生长速度、外对和密度75

3.6.3 热导率78

3.6.4 热辐射率ek79

第四章 气体冷凝物上的低温吸附83

4.1 吸附特性曲线的测定84

4.1.1 吸附等量线84

4.1.2 吸附等温线86

4.1.3 抽速S88

4.2 气体冷凝物上氦、氢和氖的吸附平衡89

4.2.1 平衡的建立89

4.2.2 吸附焓△Hi和平衡压强常数Bi90

4.2.3 根据DRK法进行表面测定92

4.2.4 吸附特性与冷凝条件的关系95

4.3 吸附冷凝层的动力学特性97

4.3.1 抽速S和粘附系数α97

4.3.2 超高真空技术中吸附冷凝层的应用101

第五章 多孔固体上的低温吸附103

5.1 固体吸附剂103

5.2 吸附等温线105

5.3 吸附剂的其它特性107

5.4 用于从大气压直到0.1帕区间的低温吸附泵108

5.5 用于压强小于0.1帕的低温吸附板112

5.6 高真空和超高真空下的抽速112

5.7 动态吸附容量Vd114

第六章 混合气体的冷凝和低温捕集115

6.1 混合冷凝物的平衡特性116

6.1.1 蒸气压曲线116

6.1.3 混合冷凝机理119

6.1.2 部分靠吸附、部分靠掺合对非可凝气体的束缚119

6.2 捕集过程的抽速121

6.3 捕集过程的其它特征123

第七章 金属薄膜低温吸气和80K钛升华泵126

7.1 粘附系数α,表面容量γ,抽气容量127

7.2 抽速S=S(p)130

7.3 极限压强Pe和起始压强Pst131

7.4 抽气机理132

7.5 80K钛升华泵的工艺133

7.6 80K钛升华泵的实用结构134

本问题136

8.1.1 最佳情况下低温冷凝泵可达到的极限压强Pe,难凝气136

8.1 极限压强136

第八章 低温泵的计算136

8.1.2 低温吸附泵的极限压强139

8.1.3 影响和改善极限压强的因素140

8.2 低温面的热负荷140

8.2.1 热辐射141

8.2.2 固体的热传导141

8.2.3 冷凝功率142

8.2.4 吸附功率143

8.2.5 气体中的热传导143

8.3 贮槽式低温泵的热负荷和致冷剂耗量144

8.3.1 Tk=4.2K的贮槽式低温泵144

8.3.2 Tk<4.2K的贮槽式低温泵146

Q/S147

8.4 低压下(P<10-4帕)各种结构的致冷功率与抽速比147

8.5 致冷机低温泵的致冷功率150

8.6 在致冷机低温泵整个工作范围内的抽速S(p)152

8.7 最大冷凝厚度dmax154

8.8 工作寿命tmax和抽气容量?156

8.9 起始压强Pst157

第九章 低温泵的实际结构160

9.1 贮槽式低温泵160

9.1.1 贮槽式冷凝低温泵160

9.1.2 在极低压强使用的长寿命贮槽式低温泵161

9.1.3 带分子筛吸附级的贮槽式低温泵165

9.1.4 带氩冷凝物吸附级的贮槽式低温泵166

9.2.1 在2.5至293K之间连续冷却的低温冷凝器167

9.2 按蒸发器原理工作的低温泵167

9.2.2 蒸发和冷气致冷169

9.2.3 致冷剂消耗量171

9.2.4 致冷剂回路的真空要求172

9.2.5 蒸发器式低温泵173

9.3 致冷机低温泵175

9.3.1 吉福德-麦克马洪(Gifford-McMahon)176

循环和致冷机176

9.3.2 采用吉福德-麦克马洪致冷机的低温泵179

9.3.3 斯特林(Stirling)循环和致冷机183

9.3.4 采用斯特林-菲利普致冷机的低温泵186

9.3.5 布雷顿(Brayton)循环和致冷机189

9.3.6 采用布雷顿致冷机的低温泵193

9.3.7 克劳德(Claude)循环195

9.3.8 采用克劳德循环的氦致冷机/液化器199

9.3.9 具有喷射级的氦致冷机/液化器200

9.3.10 在T=4.2K和更低温度下采用氦致冷机的低温泵201

9.3.10.1 在4.2K下贮槽式致冷和根据蒸发器原理致冷201

9.3.10.2 在T<4.2K下贮槽式致冷203

9.3.10.3 在超临界压强下用氦流冷却低温板204

9.4 致冷装置的部件207

9.4.1 活塞膨胀机207

9.4.2 透平式膨胀机209

9.4.3 压缩机210

9.4.4 低温箱210

9.5.1 低温测量211

9.5 用于低温泵和致冷装置的测量设备211

9.5.2 压强测量219

9.5.3 液体致冷剂的液面高度测量219

9.5.4 气体流量的测量220

9.6 液体致冷剂的贮存容器220

9.6.1 绝热220

9.6.2 液氮贮存容器222

9.6.3 液氦贮存容器223

9.7 致冷剂输送系统224

9.7.1 输送管、连接头和密封224

9.7.2 低温液体充注系统226

9.7.3 自动加注装置227

9.8 低温面的冷却和再加热231

9.7.4 氦的回收231

9.9 致冷装置的功率消耗235

9.10 经济效益考察237

第十章 低温真空技术的应用239

10.1 宇宙空间研究239

10.1.1 宇宙空间的环境条件239

10.1.2 宇宙空间研究用的实验室设备240

10.1.3 宇宙空间冷背景的模拟241

10.1.4 一个热壁的例子242

10.1.5 用液氮使冷壁冷却到80至100K的系统244

10.1.5.1 液氮蒸发器系统245

10.1.5.2 开放式液氮过压系统245

10.1.5.3 封闭式液氮过压系统246

10.1.6 采用气氮的热壁调温系统247

10.1.6.1 具有液氮槽式冷却器的调温系统247

10.1.6.2 采用液氮注入式冷却器的调温系统248

10.1.7 模拟宇宙空间的真空249

10.2 粒子束系统259

10.2.1 对真空系统的要求259

10.2.2 粒子加速器和贮存环260

10.2.3 等离子体风洞263

10.2.4 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263

10.2.5 质谱计266

10.2.6 原子束和分子束267

10.3.1 等离子体容器的器壁问题和真空问题268

10.3 等离子体物理和热核聚变268

10.3.2 对真空系统的要求270

10.3.3 欧联环(JET)的真空系统271

10.3.4 抽除氘、氚、氦的低温泵274

10.4 薄膜和微电子学275

10.4.1 薄膜制造方法275

10.4.2 对真空系统的要求275

10.4.3 采用低温泵的镀膜装置276

10.4.4 薄膜生产中的成果279

10.4.5 装料过程中的经验281

10.4.6 对真空工艺流程的若干结论283

10.5.1 红外望远镜用的氦Ⅱ冷却系统284

10.5 其它各种应用284

10.5.2 根据动态膨胀法校准真空计和质谱计287

10.5.3 界面现象、表面分析288

10.5.4 极低温的获得289

10.5.5 同位素技术289

10.5.6 化学工艺流程289

10.5.7 冷冻干燥290

10.5.8 涡轮分子泵和溅射离子泵的低温型号290

10.5.9 低温能源技术290

10.5.10 真空冶金291

10.5.11 极低压强的获得291

附录294

单位换算,致冷剂的物理特性,真空中各种材料的出气,测温法和热传导294

参考文献319

1985《低温真空技术 基础和应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德)黑费多(Haefer,R.A.)著;李旺奎等译 198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低温技术(1985 PDF版)
低温技术
1985 北京:计量出版社
航天飞行器动力学(1988年07月第1版 PDF版)
航天飞行器动力学
1988年07月第1版
软件应用技术基础(1994 PDF版)
软件应用技术基础
1994
国内外低温技术研究和应用情况( PDF版)
国内外低温技术研究和应用情况
北京制冷学会;中国科学院气体厂
低温真空泵译文集(1979 PDF版)
低温真空泵译文集
1979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真空低温技术与设备(1995 PDF版)
真空低温技术与设备
1995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1999 PDF版)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199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低温工程学基础(1991 PDF版)
低温工程学基础
199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真空技术物理基础(1988 PDF版)
真空技术物理基础
1988 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真空系统  基础与应用(1985 PDF版)
真空系统 基础与应用
198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应用电子技术基础(1987 PDF版)
应用电子技术基础
1987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真空技术基础(1985 PDF版)
真空技术基础
198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真空技术基础(1959 PDF版)
真空技术基础
195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低温技术(1988 PDF版)
低温技术
1988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低温技术与应用(1983 PDF版)
低温技术与应用
1983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