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分析与设计》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引论1

§1.1计算机和数据库1

§1.2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历史沿革2

§1.3数据库的直接设计过程3

§1.4分阶段设计过程3

§1.5分析和设计的工具4

§1.6数据库需求的说明和设计6

§1.7数据库的技术设计6

§1.8数据库设计的技术7

§1.9本书的结构8

1.9.1数据分析8

1.9.2实现模型8

1.9.3习题9

第二章关系模型10

§2.1引言10

§2.2关系模型的历史回顾10

§2.3关系模型的基本结构10

2.3.1术语12

2.3.2一致性14

§2.4函数依赖17

§2.5范式18

2.5.1举例19

2.5.2 BC范式20

§2.6函数依赖和关系设计21

2.6.1函数依赖的特性21

2.6.2极小化算法23

§2.7关系语言24

2.7.1关系演算24

2.7.3 SQL26

2.7.2 QUEL26

2.7.4 关系代数30

§2.8本章小结32

习 题33

第三章关系的设计39

§3.1引言39

§3.2泛关系假设39

§3.3关系设计准则42

3.3.1满足可表述准则42

3.3.3无损分解的条件44

3.3.4冗余性准则44

3.3.2无损分解44

§3.4关系设计过程45

§3.5分解45

3.5.1简单分解算法45

3.5.2简单分解算法的局限性47

3.5.3多值依赖49

3.5.4多值依赖的关系属性相关性51

3.5.5第四范式51

3.5.6分解算法251

3.5.7多值依赖和函数依赖53

3.5.8分解算法的一些复杂问题54

§3.6合成55

3.6.1 函数依赖的语义55

3.6.2合成算法56

§3.7关系理论的最新进展60

§3.8本章小结61

习题62

第四章数据分析中的语法设计及语义设计问题64

§4.1引言64

§4.2系统分析中的关系模型64

§4.4关系模型的扩充67

§4.3基于记录的数据模型67

§4.5语义模型68

§4.6语义模型对组织的模型化69

4.6.1语义模型69

4.6.2语义模型的表示70

§4.7本章小结71

习题72

第五章语义模型Ⅰ——实体及联系73

§5.1引言73

§5.2实体—联系模型73

5.2.2 E-R模型的图形表示74

5.2.1实体集和联系集74

5.2.3多值属性75

5.2.4非函数联系75

5.2.5标识符76

5.2.6使用E-R模型进行模型化78

§5.3实体、联系及关系79

§5.4实体和联系的抉择81

§5.5实体间的依赖82

5.5.1使用组合码的问题82

§5.6多值联系84

5.5.2组合码的错误使用84

§5.7二元联系和n元联系87

§5.8实体模型91

§5.9联系的不可表达性91

§5.10关系的最小化92

§5.11本章小结92

习题92

第六章语义模型Ⅱ——作用及类型95

§6.1 引言95

§6.2递归联系96

§6.3作用模型98

6.3.1模型化过程中作用的特性99

63.2作用概念的其它优点101

6.3.3非同构性101

6.3.4非同构及函数依赖103

6.3.5模型化过程中作用的结构103

6.3.6作用的标识符和作用的结构105

6.4.2同质作用集107

6.4.3异质作用集107

6.4.1作用结构与函数依赖107

§6.4作用、源及关系107

6.4.4简化方法111

§6.5实体类型113

6.5.1 实体类型的模型化114

6.5.2 关系和异质类型集115

6.5.3简化方法118

§6.6聚合客体118

§6.7实体类型和聚合客体的组合121

§6.8本章小结122

习题123

第七章语义模型化过程的统一及问题129

§7.1引言129

§7.2聚合和归纳130

§7.3二元模型134

§7.4函数模型137

§7.5本章小结138

习题138

第八章数据库说明139

§8.1引言139

§8.2转化方法140

§8.3语义模型的规范化141

§8.4 “规范化”的语义模型到记录说明143

8.4.1同质作用的逻辑结构144

8.4.2异质强制作用146

8.4.3异质选择作用148

8.4.4关于作用转化和类型转化的说明148

§8.5关系模型转化为逻辑记录结构149

§8.6逻辑记录结构的最小化(MLRS)150

§8.7存取需求说明150

8.7.1存取路径150

8.7.2伪码的使用152

§8.8量化数据说明155

§8.9本章小结156

习题156

第九章实现模型Ⅰ——文件结构157

§9.1引言157

§9.2实现模型159

9.2.1层次总体结构160

9.2.2层次间映射的产生163

9.2.3分层结构的作用164

§9.3物理记录界面164

9.3.1磁盘传送的存取方法软件165

9.3.3页面166

9.3.4可变长记录166

9.3.2其它一些物理界面166

9.3.5可变长物理记录168

9.3.6多缓冲区169

9.3.7物理界面对设计的影响169

§9.4逻辑记录存取169

§9.5顺序存取170

§9.6直接存取172

9.6.2索引实现173

9.6.1散列存取方法173

9.6.3 B树177

9.6.4各种直接存取方法的比较180

§9.7多索引存取180

§9.8索引顺序存取方法181

§9.9链结文件182

9.9.1符号指引元182

9.9.2逻辑记录指引元183

§9.10 COBOL语言的存取方法184

9.10.2索引顺序文件组织185

9.10.1顺序文件组织185

9.10.3相对文件组织187

§9.11本章小结188

习题189

第十章实现模型Ⅱ——数据库管理系统191

§10.1 引言191

§10.2自然的用户界面191

§10.3用户视图193

§10.4数据独立性193

§10.5 DBMS的用户界面软件195

10.6.1三层次结构198

§10.6 DBMS的结构198

10.6.2模式—子模式结构200

§10.7数据库的操作环境200

10.7.1操作环境的类型201

10.7.2处理方式201

§10.8支持多用户环境的数据库功能204

10.8.1数据库的完整性204

10.8.2恢复206

10.8.3数据库的安全性206

10.8.4数据库的分布207

10.8.5数据字典209

10.8.6 DBMS系统软件的典型结构210

§10.9本章小结211

习题211

第十一章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212

§11.1引言212

§11.2 System R213

11.2.1 SQL语言213

11.2.3数据库的赋值与更新214

11.2.2数据库定义214

11.2.4修改数据库定义215

11.2.5定义用户视图215

11.2.6 嵌入式SQL216

11.2.7实现218

§11.3 QBE(Query—By—Example)221

11.3.1条件检索221

11.3.2多个关系的检索223

11.3.3逆条件224

11.3.4函数225

11.3.5集合比较225

11.3.6插入、删除、更新226

11.3.7数据库定义的建立和修改227

§11.4个人计算机系统228

11.4.1用户界面228

11.4.2个人计算机数据库的使用228

11.4.3某些更高级的功能230

§11.5本章小结231

习题231

§12.2网状模型233

§12.1引言233

第十二章网状数据模型233

§12.3网状模型的实现237

§12.4 DBTG实现方法242

12.4.1 DBTG模式244

12.4.2域244

12.4.3记录条目245

12.4.4 系条目247

12.4.5 DBTG网状数据库的存取253

12.4.6子模式259

习题261

§12.5本章小结261

第十三章层次数据库管理系统267

§13.1引言267

§13.2层次模型267

13.2.1层次数据结构267

13.2.2层次数据结构的数据存取268

§13.3 IMS270

13.3.1 IMS的结构270

13.3.2 IMS的物理结构273

13.3.3 IMS数据库的定义277

13.3.4辅助索引282

13.3.5 IMS数据库的存取283

13.3.6其它操作特性285

§13.4通用选择法286

§13.5 System 2000286

13.5.1 System 2000的数据结构286

13.5.2 System 2000数据库的定义287

13.5.3 System2000数据库的存取288

13.5.4数据库的物理结构293

13.5.5 System 2000的一些操作特性294

§13.6本章小结294

习题296

第十四章设计过程300

§14.1 引言300

§14.2设计目标301

§14.3设计技术301

§14.4初始设计302

§14.5设计的迭代过程305

14.6.1减少存取步的数目306

§14.6逻辑设计的策略306

14.5.3设计策略306

14.5.2设计问题306

14.5.1性能问题306

14.6.2派生联系307

14.6.3数据项的重复308

14.6.4文件的组合308

14.6.5组合为非同构文件308

§14.7物理设计的策略309

14.7.1问题4——指引元的管理309

14.7.3 问题6——系统开销310

§14.8本章小结310

14.7.2 问题5——需要的存贮量太大310

习题311

第十五章初始设计312

§15.1 引言312

§15.2关系数据库的设计312

§15.3网状数据库的设计312

15.3.1转化规则的特性313

15.3.2作用和类型的转化316

15.3.3两种转化方法的选择317

15.3.4网状数据库的初始物理设计318

§15.4层次数据库的设计321

15.4.1层次设计方法的选择322

15.4.2第1类设计方法323

15.4.3分部设计法326

15.4.4第2类设计方法326

15.4.5第3类设计方法329

14.4.6作用和类型的转化332

14.4.7初始物理设计334

§15.5 COBOL语言的文件设计334

15.5.1码冲突334

15.5.2作用和类型的转化336

§15.6本章小结338

习题339

第十六章设计的评价340

§16.1 引言340

§16.2 DBMS的选择340

§16.3数据库的监测341

§16.4性能估价341

16.4.1逻辑设计分析与物理设计分析342

16.4.2分析过程343

16.4.3存贮需要量344

16.4.4逻辑分析347

16.4.5物理分析350

16.4.6 DBMS环境中的性能估计352

§16.5模型化的分析方法353

16.5.1 概率估计354

16.5.2 响应时间估计356

16.5.3事务按常数分布359

16.5.4分析模型的推广359

§16.6本章小结359

习题360

17.2.1设计技术的选择366

§17.2设计方法的构造366

§17.1引言366

第十七章设计方法的选择366

17.2.2文本化方法的选择367

§17.3选择1:数据的收集方法367

17.3.1信息来源367

17.3.2数据收集的目的368

§17.4选择2:分析组织数据的方法374

17.4.1数据流分析374

17.4.2面向数据的分析方法374

§17.6选择4:向逻辑设计转化375

§17.5选择3:数据库说明的构成375

§17.7选择5:选择设计结果的分析模型376

§17.8本章小结376

数据库设计课题377

设计课题A:合同——供应系统378

设计课题B:供求系统380

设计课题C:车间统计系统383

设计课题D:课程系统387

附录样本数据库391

参考文献399

1987《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I.T.霍列基威茨著;周佩德译 1987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数据分析与试验优化设计(1986 PDF版)
数据分析与试验优化设计
1986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1987.11 PDF版)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1987.11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1991 PDF版)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1991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数据库设计(1989 PDF版)
数据库设计
1989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1987 PDF版)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
1987 陕西电子出版社
应用数据库设计(1989 PDF版)
应用数据库设计
1989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1987 PDF版)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
1987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1983 PDF版)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1983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  分析、设计、应用(1988 PDF版)
数据传输 分析、设计、应用
1988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工业企业计量管理(1994 PDF版)
工业企业计量管理
1994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1991 PDF版)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991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1989 PDF版)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98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数据库设计(1989 PDF版)
数据库设计
198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1987 PDF版)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1987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数据库设计(1987 PDF版)
数据库设计
198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