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程师手册》求取 ⇩

第一篇 总论1

1·1技术和科学1

1·2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2

1·3技术系统3

1·4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4

1·5技术革命5

1·6当代工程师的基本任务6

1·7当代工程师的主要类别7

1·8当代工程师的劳动特点8

1·9当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9

1·10当代工程师的业务能力10

1·11当代工程师的工作作风12

1·12当代工程师的思想方法13

1·13当代工程师的思想修养14

1·14当代工程师的品德修养14

第二篇 技术结构16

第一章 技术与技术结构16

1·1技术的概念16

1·2技术的特征17

1·3技术的功能17

1·4技术结构18

1·5技术—社会—自然18

第二章 技术活动系统的结构19

2·1技术活动系统19

2·2技术活动系统的结构19

2·3材料技术20

2·4能源技术21

2·5控制技术22

2·6工具技术22

2·7主导技术与技术革命23

2·8技术活动系统的演化23

第三章 技术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24

3·1技术体系结构24

3·2工业技术体系结构26

3·3服务技术体系结构26

3·4产业结构27

第四章 技术水平结构28

4·1技术水平结构28

3·5技术体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28

4·2劳动密集型技术结构29

4·3资金密集型技术结构30

4·4知识密集型技术结构30

4·5技术水平结构的发展趋势与合理化31

第五章 技术类型32

5·1高级(尖端)技术32

5·2中间技术32

5·3传统技术33

5·4累进技术33

5·5组配技术34

5·6适用技术34

6·1传统型结构与跳跃型结构35

第六章 技术结构的选择35

6·3企业的技术结构选择36

6·2综合型结构36

6·4地区的技术结构选择37

第三篇 技术创造38

第一章 技术创造的涵义和内容38

1·1技术创造38

1·2创造工程38

1·3技术发明39

1·4技术发明的类型40

1·5技术革新41

第二章 技术创造的过程和原理41

2·1发散思维41

2·4技术创造的心理过程42

2·2收敛思维42

2·3侧向思维42

2·5技术创造的构造性原理43

2·6技术创造的选择性原理43

2·7技术创造的统摄性原理44

2·8技术创造中的灵感45

第三章 技术创造课题的选择46

3·1技术创造课题的来源46

3·2选择技术创造课题的原则47

3·3选择技术创造课题的程序47

3·4选择技术创造课题的方法48

4·1类比法50

第四章 技术创造的逻辑性方法50

4·2联想法51

4·3归纳法51

4·4分析法52

4·5特性分析法53

4·6原理推演法53

4·7逆向构思法54

第五章 技术创造的经验性方法55

5·1组合法55

5·2移植法56

5·3要素置换法56

5·5设问法57

5·4检验表法57

5·6专利文献利用法58

第六章 技术创造的集体性方法58

6·1奥斯本智力激励法58

6·2默写式智力激励法58

6·3卡片式智力激励法59

6·4三菱式智力激励法59

6·5综摄法60

6·6希望点列举法60

6·7缺点列举法61

6·8TT—HS法61

第七章 技术创造的规范性方法62

7·1形态分析法62

7·2生物模拟法64

7·3等价变换法65

7·4物场分析法65

7·5发明解题程序67

7·6输入—输出分析法67

7·7目标词法69

第四篇 技术开发70

第一章 技术开发的内容70

1·1技术开发的涵义70

1·2技术开发的类型71

1·3原理开拓型技术开发72

1·4移植综合型技术开发72

1·6军转民型技术开发73

1·5局部革新型技术开发73

1·7技术开发中的“反求工程”74

第二章 技术开发战略的选择74

2·1选择技术开发战略的意义74

2·2选择技术开发战略的社会学原理75

2·3选择技术开发战略的结构学原理76

2·4选择技术开发战略的地理学原理76

2·5技术开发的战略77

第三章 技术开发项目的选择78

3·1研究思路的来源78

3·2选择开发项目的预测研究79

3·3选择开发项目的市场研究80

3·5技术开发项目的评价方法82

3·4技术开发项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82

3·6技术开发项目的申请和确定85

第四章 企业的新产品开发87

4·1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意义87

4·2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机88

4·3产品结构分析89

4·4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89

4·5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质量管理91

第五章 新产品的市场开发92

5·1企业新产品市场的特点92

5·2对新产品市场进行细分的因素93

5·4新产品的细分市场策略94

5·3对新产品市场进行细分的方法94

5·5新产品的扩散95

第五篇 技术引进97

第一章 技术引进的意义和原理97

1·1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97

·2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97

1·3技术贸易98

1·4技术秘密99

1·5技术的梯度式转移和跳跃式转移100

1·6国际技术转移的障碍100

1·7适用技术和技术吸收时差101

1·8垄断资本的技术转让战略102

2·1技术引进的七个阶段103

第二章 技术引进的内容和方式103

2·2技术引进的一般形式和分类104

2·3许可证交易104

2·4进口先进设备与技术咨询105

2·5合作生产与合资经营企业106

2·6补偿贸易与租赁106

第三章 技术引进中的可行性研究107

3·1可行性研究的目的107

3·2可行性研究的步骤与基本内容108

3·3可行性研究的方法109

3·4技术综合分析110

4·1发盘、还盘、接受111

第四章 技术引进中的外贸知识111

4·2常用的三种价格术语112

4·3签订合同与税收113

4·4不可抗力、争议与仲裁113

4·5保证、索赔与支付114

第五章 技术引进谈判115

5·1谈判机构与人员115

5·2谈判准备116

5·3谈判方法116

5·4技术转让许可协议的条款117

第六章 引进技术的消化、推广和提高118

6·1引进技术消化、推广和提高的意义118

6·2消化引进技术118

6·3引进技术的推广、改进和提高119

第一章 技术改造的重要意义121

1·1工程师与企业技术改造121

第六篇 技术改造121

1·2技术改造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措施122

1·3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123

1·4技术改造同基本建设、生产维修和科技试验的区别123

第二章 技术改造的任务与方针政策125

2·1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途径125

2·2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和任务125

2·3技术改造的基本方针和原则127

3·1调动职工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129

3·2职工的智力开发129

第三章 技术改造的途径和方法129

3·3生产科研联合体130

3·4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131

第四章 技术改造工作的管理132

4·1技术改造规划132

4·2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决策133

4·3技术改造项目的划分标准和审批制度134

4·4技术改造资金的来源和使用134

4·5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与经济效果评价135

第七篇 工程设计137

第一章 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137

1·1工程设计的作用和方法137

1·2选择和确定课题的程序138

1·3方案设计138

1·4方案评价139

1·5方案实施141

第二章 工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142

2·1工厂设计142

2·2厂址选择143

2·3布局设计145

2·4工艺流程选择146

2·5成组设计148

第三章 产品设计的内容和方法149

3·1产品设计149

3·2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149

3·3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151

3·4商品化生产设计152

3·5可靠性设计153

3·6最优化设计155

3·7自动设计155

3·8系统设计157

第四章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158

4·1艺术造型158

4·2工业产品艺术造型的特征与设计原则158

4·3造型设计的构成要素159

4·4造型的基本要素160

4·5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与视觉特征162

4·6比例与尺度163

4·7均衡与稳定164

4·9造型的色彩166

4·8变化与统一166

4·10造型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168

第八篇 工程试验169

第一章 工程试验及其作用169

1·1工程试验169

1·2工程试验的特点169

1·3试验的简化、纯化与强化作用170

1·4试验的加速、延缓与模拟作用171

第二章 试验的基本程序172

2·1确定试验任务172

2·2拟订试验大纲173

2·3试验设计174

2·5试验操作与数据处理175

2·4器材准备175

2·6编写试验报告177

第三章 试验设计方法178

3·10.618法178

3·2分数法179

3·3分批试验法180

3·4抛物线法181

3·5双因素降维法182

3·6陡度法184

3·7爬山法185

3·8正交设计和正交表185

3·9正交设计法的基本步骤186

4·1试验误差188

第四章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188

4·2可疑观测值的舍弃189

4·3试验数据的列表表示法190

4·4试验数据的线条图表示法191

4·5极差分析法192

4·6方差分析法194

第五章 常用的试验类型196

5·1对比试验196

5·2中间试验196

5·3分析试验197

5·4性能试验197

5·5模拟试验与相似理论198

5·6物理模拟200

5·7数学模拟201

第九篇 技术经济203

第一章 工程师与技术经济分析203

1·1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作用203

1·2资金的时间价值203

1·3利息204

1·4等值、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205

1·5一次偿付复利公式和一次偿付现值公式206

1·6等额序列复利公式、资金存储公式与资金回收公式207

1·7等额序列现值公式、等差序列现值公式与资金回收期计算208

第二章 项目经济效果评价210

2·1投资回收期法210

2·2简单投资效果系数法(收益率法)211

2·3计算费用法212

2·4现值法(PW)213

2·5净现值法(NPV)215

2·6现值指数法(PVI)217

2·7年成本比较法(EUAC或AC)218

2·8贴现法(DCF)221

2·9静态额外追加投资评价222

2·10动态额外追加投资评价224

2·11差额现金流量法225

2·12增额利润/成本比率法226

第三章 设备更新及其评价227

3·1设备经济寿命及其计算227

3·2用新设备代替旧设备的评价228

3·3继续使用旧设备的评价230

3·4原有设备大修与购置新设备的评价231

第四章 工业可行性研究232

4·1工业可行性研究的目的232

4·2工厂规模的确定233

4·3工艺技术的选择234

4·4投资估算235

4·5资金筹措及资金化利息计算237

4·6折旧费的计算239

4·7流动资金确定242

4·8项目经济评价242

4·9盈亏分析244

4·10敏感性分析245

第十篇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248

第一章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与组织248

1·1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248

1·2工程师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249

1·3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程序249

1·4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250

1·5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251

1·6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基础工作252

第二章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253

2·1比较分析法253

2·2因素分析法254

2·3连环替代法255

2·4差额计算法257

2·5比重分析法258

2·6动态分析法259

2·7分组分析法260

2·8指数分析法262

2·9数字联系分析法263

2·10盈亏分析法265

2·11平衡分析法267

第三章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268

3·1产品产量的分析268

3·2产品品种的分析270

3·3产品质量的分析271

3·4生产均衡性的分析273

3·5劳动生产率的分析275

3·6原材料消耗的分析277

3·7产品销售的分析279

3·8产品成本的分析281

3·9利润的分析284

3·10流动资金的分析285

3·11固定资金的分析286

第十一篇技术管理289

第一章 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与组织措施289

1·1工程师与技术管理289

1·2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289

1·3技术组织措施的重要意义290

1·4技术组织措施的内容和分类291

1·5技术组织措施的效果核算292

1·6技术组织措施效果的综合评价293

1·7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编制与执行294

第二章 产品工艺管理294

2·1产品工艺管理的主要内容294

2·2工艺准备工作的组织295

2·3产品设计的工艺分析和审查296

2·4工艺方案的制订297

2·5工艺文件的编制298

2·6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299

2·7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299

2·8工艺方案的经济评价300

3·1产品设计的定义和原则301

第三章 产品设计管理301

3·3产品设计的种类303

3·2产品设计的程序与内容303

3·4技术任务书的编制304

3·5技术设计305

3·6工作图设计306

3·7产品设计工作的审查306

3·8产品结构的工艺性要求307

3·9最优化“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系统308

第四章 技术检查与安全技术309

4·1技术检查的职能309

4·2安全技术检查310

4·4技术检查计划311

4·3技术检查的分类311

4·5产品技术质量审核312

第五章 生产技术准备314

5·1生产技术准备的任务和内容314

5·2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类别315

5·3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编制315

5·4轮番生产的生产技术准备316

5·5加强生产技术准备的措施317

第六章 技术文件与技术档案318

6·1技术文件的类别318

6·2技术档案的特点319

6·3技术档案的作用319

6·4技术档案的利用320

6·5技术档案的统计工作321

第十二篇生产管理323

第一章 生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323

1·1工程师与生产管理323

1·2生产管理与生产要素323

1·3生产管理的内容与作用324

1·4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326

1·5生产管理的一般方法327

第二章 生产计划管理328

2·1生产计划管理的内容和作用328

2·2生产技术财务计划329

2·3生产经营计划及其特点330

2·4滚动式计划法及其应用332

2·5生产计划指标与指标体系333

2·6生产计划主要指标的确定方法334

2·7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336

2·8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337

2·9产品出产进度的安排方法339

第三章 目标管理340

3·1工程师与目标管理340

3·2目标管理的提出和发展341

3·3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342

3·4目标展开与目标体系343

3·5目标成果的评价方法345

3·6目标管理的模式346

4·1网络计划技术及其作用347

第四章 网络计划技术347

4·2网络图的构成要素348

4·3网络图的绘制方法350

4·4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与确定352

4·5时差的计算与关键线路的确定354

4·6网络计划的优化355

第五章 生产过程组织356

5·1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356

5·2生产类型与生产过程组织357

5·3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359

5·4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360

5·6流水线生产的特点和条件363

5·5厂内运输路线的确定363

5·7流水线生产的组织方法365

5·8平准化混流生产的组织367

5·9劳动定额及其制订方法368

第六章 生产过程控制369

6·1生产过程控制的作用与步骤369

6·2投产前的控制370

6·3投产后的控制371

6·4在制品控制372

6·5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373

6·6产成品检验、入库与包运373

1·1工程师的质量意识375

第一章 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375

第十三篇质量管理375

1·2产品质量、工序质量与工作质量376

1·3质量管理的作用377

第二章 全面质量管理378

2·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378

2·2质量保证体系379

2·3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380

2·4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382

2·5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质量管理小组383

第三章 产品质量经济分析384

3·1质量经济效益384

3·2质量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385

3·3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386

3·4最佳质量成本388

第四章 质量检验389

4·1质量检验的目的和作用389

4·2衡量产品质量的方法389

4·3产品缺陷的分类390

4·4质量检验计划391

4·5检验点和检验方式的选择392

4·6全数检验与抽样检验392

4·7质量检验的方法393

4·8检测手段394

4·9感官检验395

4·10自动化检测396

5·1质量管理诊断的作用397

第五章 质量管理诊断397

5·2质量管理诊断的原则及分类398

5·3质量管理诊断的内容和评价398

5·4质量管理诊断的程序和方法399

第六章 统计质量控制401

6·1统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401

6·2统计质量控制的作用401

6·3质量管理中的数据402

6·4搜集数据的方法403

6·5质量特征数404

6·6质量控制中的概率分布405

6·7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406

1·1工程师与标准化409

1·2标准和标准化409

第十四篇标准化409

第一章 标准化概述409

1·3标准的分级410

1·4标准的分类412

1·5标准化的形式413

1·6优先数和优先数系414

1·7模数和模数制415

1·8标准体系和标准体系表416

第二章 标准的制订和修订417

2·1制订标准的对象417

2·2制订、修订标准的原则418

2·3制订、修订标准的一般程序419

2·4标准的编写方法420

2·5标准的代号与编号422

2·6标准的定期复审和修改补充423

2·7标准的贯彻424

2·8制订、修订标准的组织形式425

第三章 企业标准化427

3·1企业标准化427

3·2产品标准化428

3·3工艺标准化429

3·4工艺装备标准化430

3·5原材料及外购件标准化431

3·6企业标准化管理432

3·7产品销售服务阶段的标准化433

第四章 国际标准的采用434

4·1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34

4·2国内外采用国际标准的概况435

4·3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含义、方针和原则436

4·4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划分和表示方法437

4·5采用国际标准的方法、工作程序和标准的编写方法438

4·6国际标准化组织(ISO)439

4·7国际电工委员会(IEC)440

第五章 质量监督441

5·1质量监督441

5·2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检验机构的任务442

5·3质量监督的作用443

5·5质量监督检验网444

5·4质量仲裁444

5·7实验室认证445

5·6产品认证445

第十五篇价值工程448

第一章 价值工程概述448

1·1工程师与价值工程448

1·2价值工程的定义449

1·3价值工程的特点449

1·4产品的价值450

1·5提高产品价值的主要途径450

1·6价值工程的基本工作程序452

1·7价值工程的指导原则和应用范围452

2·1对象选择的原则与范围454

第二章 价值工程的对象选择454

2·2对象选择的ABC分析法455

2·3对象选择的强制确定法456

2·4对象选择的最合适区域法458

第三章 功能分析459

3·1功能分析与功能定义459

3·2功能定义中应注意的问题461

3·3产品功能的分类461

3·4功能整理和功能系统图462

第四章 功能评价与改进方案评价465

4·1功能评价的意义和内容465

4·2功能成本分析466

4·3价值标准评价法467

4·4功能评价系数法468

4·504评分法与多比例评分法469

4·6逻辑程序流程法470

4·7基点法471

4·8功能成本法及功能改善对象的确定473

4·9方案的概略评价和具体化474

4·10方案详细评价与提案的实施475

第十六篇系统工程477

第一章 系统工程的内容477

1·1系统477

1·2系统工程的形成与发展478

1·3系统工程的应用范围480

2·1线性规划482

1·4工程师与系统工程482

第二章 规划论482

2·2线性规划的模型与解法484

2·3非线性规划与动态规划486

第三章 系统决策技术489

3·1系统决策与肯定型决策489

3·2风险型决策490

3·3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493

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495

4·1信息科学495

4·2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496

4·3工业企业的信息分类496

4·4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的编码498

4·5工业企业信息处理技术499

第五章 技术开发的系统工程方法502

5·1技术开发中的运筹学方法502

5·2技术开发中的模拟方法503

5·3技术开发的系统化程序503

5·4技术开发系统化过程中的对策性问题505

第十七篇预测方法506

第一章 现代社会和科学预测506

1·1工程师与预测506

1·2现代社会、决策与预测科学507

1·3社会预测经济预测508

1·4科学预测与技术预测509

2·1预测的基础与基本原理510

第二章 预测的基础与要素510

2·2预测的要素511

2·3预测技术及分类512

2·4预测过程与步骤513

第三章 定性预测与概率预测方法515

3·1德尔斐法515

3·2相关图法516

3·3相关树法517

3·4空缺分析法518

3·5主观概率预测法519

3·6概率树法520

3·7交互影响分析法520

3·8戈登—海沃德方法522

3·9马尔柯夫分析法523

第四章 定时预测方法525

4·1时间序列分析法525

4·2移动平均法526

4·3二次移动平均法528

4·4指数平滑法529

4·5二次与三次指数平滑法530

4·6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法531

4·7简单季节性预测法532

4·8指数曲线法534

4·9生长曲线法534

4·10逻辑曲线预测模型536

4·11戈珀兹曲线预测模型537

第五章 定量预测方法538

5·1回归分析预测法538

5·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539

5·3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541

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543

5·5多元线性回归相关关系与显著性检验546

5·6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547

5·7投入产出法549

第六章 市场调查和预测551

6·1市场与市场调查551

6·2市场调查的内容552

6·3市场调查的方法553

6·4市场调查的步骤554

6·5市场预测556

6·6经济寿命周期法预测557

6·7指数平滑法预测558

6·8时间序列回归分析预测560

6·9因果关系的回归法预测561

6·10投入产出法预测563

6·11马尔柯夫分析预测565

第十八篇经济法568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568

1·1工程师与经济法568

1·2经济法的特点568

1·3经济法的作用569

1·4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570

1·5经济法律关系570

第二章 经济合同法571

2·1合同与经济合同571

2·2经济合同的法律效力572

2·3经济合同的内容及科技协作合同573

2·4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574

2·5合同的变更和解除575

2·6违反经济合同的责任576

第三章 专利法577

3·1专利制度的沿革577

3·2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577

3·3专利的国际合作578

3·4英国专利法579

3·5联邦德国专利法580

3·6法国专利法580

3·7美国专利法581

3·8苏联专利法581

3·9我国专利法的特点582

第四章 商标的法律规定583

4·1商标的产生与商标法583

4·2我国商标法的基本内容584

4·3国内外对商标权的保护585

第五章 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587

5·1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587

5·3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588

5·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588

5·4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定589

5·5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制裁措施590

5·6国际环境保护的一些公约、条约591

第六章 保险的法律规定591

6·1保险591

6·2保险的内容592

6·3保险的种类593

6·4保险的作用594

第十九篇技术专利596

第一章 专利的作用596

1·1工程师与专利596

1·3专利制度597

1·2专利权与专利法597

1·4专利的类型和作用598

1·5专利许可证贸易599

第二章 专利的申请与审批599

2·1申请专利的方法599

2·2取得专利权的实质条件600

2·3取得专利权的形式条件601

2·4提出专利申请的时机602

2·5发明说明书的写法602

2·6权利要求书的写法603

2·7专利审查制度的形式604

2·8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605

2·9专利诉讼607

2·10专利代理608

第三章 专利文献及其检索工具书608

3·1专利文献的内容608

3·2专利文献的特点和作用609

3·3国际专利分类法——IPC610

3·4英文版专利文献工具书——《世界专利索引》611

3·5俄文版专利文献工具书——《苏联与国外发明》612

3·6中文版专利检索工具书——《国外专利文献通报》613

3·7专利合作条约(PCT)的专利文献613

3·8欧洲专利公约(EPC)的专利文献614

第四章 美、苏、法、联邦德国、英、日等国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615

4·1专利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615

4·2美国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616

4·3苏联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617

4·4法国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618

4·5联邦德国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619

4·6英国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620

4·7日本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法621

第二十篇科技情报623

第一章 情报及其作用623

1·1工程师与情报623

1·2信息与情报624

1·3情报的种类625

1·4情报源626

1·5情报质量判断629

2·2对科技情报工作的要求630

第二章 科技情报工作630

2·1科技情报工作的内容630

2·3科技情报的搜集与整理631

2·4科技情报研究632

2·5情报的传递与服务633

2·6科技情报工作的现代化634

第三章 工业科技情报调研635

3·1工业科技情报调研的意义635

3·2企业发展动向与发展趋势的情报调研636

3·3产品生产技术与水平差距的情报调研637

3·4市场供求与产品结构的情报调研638

3·5评价工业科技情报成果的标准和方法639

4·1科技文献的特点640

第四章 科技文献及其手工检索640

3·6工业科技情报调研成果的利用640

4·2科技文献的分类641

4·3科技文献检索工具643

4·4文献的检索途径644

4·5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步骤646

4·6国内外检索工具书647

4·7文献手工检索647

第五章 计算机情报检索650

5·1计算机情报检索的特点650

5·2机检系统的构成651

5·3脱机检索方式与联机检索方式652

5·4检索系统的主要检索方式653

5·6机检系统的检索服务方式与检索步骤655

5·5机检系统对情报用户的要求655

5·7国内外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概况656

第二十一篇科技写作659

第一章 科技文章的写作过程659

1·1科技写作是工程师的基本功659

1·2确定主题660

1·3选择材料661

1·4编写提纲661

1·5起草初稿662

1·6检查毛病663

1·7修改定稿664

2·2实验线图的绘制665

2·1图的种类665

第二章 科技文章中的图、表、符号、用语及表现手法665

2·3表格的构成667

2·4表格改编与照片的要求668

2·5数字的表示670

2·6用语及符号671

2·7说明的运用672

2·8描写与记叙673

2·9论证的运用673

第三章 自然科学论文674

3·1自然科学论文的一般格式674

3·2拟定标题的原则675

3·3摘要的写法675

3·4前言的内容676

3·5正文的写法677

3·6结尾与参考文献的写法678

3·7作者姓名及单位、交稿日期、致谢679

3·8封皮、目录、图表目录、符号表、术语汇编、附录、追记680

第四章 技术报告681

4·1技术报告的性质和种类681

4·2进度报告的种类、作用及格式682

4·3进度报告的编写方法683

4·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684

4·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684

4·6购买设备论证报告的作用及格式685

4·7购买设备论证报告的具体写法686

5·1综述的选题688

第五章 综合评述688

5·2综述材料的搜集与整理689

5·3综述的写作690

第六章 科技协作合同、计划任务书、690

技术鉴定证书及产品说明书690

6·1科技协作合同的基本特征与格式690

6·2科研计划任务书的作用与格式692

6·3科研计划任务书的填写要求693

6·4技术鉴定证书的作用及格式694

6·5技术鉴定证书的形成过程与初稿中常见的毛病695

6·6技术鉴定证书的写法696

6·8产品说明书的写作要点697

6·7产品说明书的作用和特点697

第二十二篇技术美学699

第一章 工程师与技术美学699

1·1工程师掌握技术美学的意义699

1·2技术美学简史700

1·3技术美学的主要内容702

第二章 管理美学703

2·1管理美学的研究对象703

2·2环境及其控制703

2·3生理调节705

2·4心理调节706

2·5功能音乐707

2·6色彩调节707

2·7激励、力的遏制与驱动708

2·8经营美学及其作用709

第三章 技术美学的“软件”711

3·1系统原则711

3·2实用原则711

3·3美学原则712

3·4经济原则713

3·5创新原则713

3·6技术美学应用对工程师素质的要求714

附录717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7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727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7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7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74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7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751

后记752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引进奖励条例752

国务院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7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改进合同管理条例755

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757

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758

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762

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764

1987《当代工程师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惠德兴主编;董平责任编辑 1987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1997 PDF版)
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
1997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爆破工程师手册(1992 PDF版)
爆破工程师手册
1992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矿山采掘电气化(1960 PDF版)
矿山采掘电气化
1960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程师工作手册(1987 PDF版)
机械工程师工作手册
198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程师通用手册(1989 PDF版)
工程师通用手册
198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铸造工程师手册(1997 PDF版)
铸造工程师手册
199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水泥工程师手册(1998 PDF版)
水泥工程师手册
1998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现代电力工程师技术手册(1994 PDF版)
现代电力工程师技术手册
1994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夹具工程师手册(1987 PDF版)
夹具工程师手册
1987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刀具工程师手册(1985 PDF版)
刀具工程师手册
1985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代工程师手册(1986 PDF版)
现代工程师手册
1986 北京:北京出版社
工程师实用手册(1992 PDF版)
工程师实用手册
1992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英汉泵词汇(1981 PDF版)
英汉泵词汇
1981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工程估价师手册(1994 PDF版)
工程估价师手册
199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销售工程师手册(1993 PDF版)
销售工程师手册
1993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