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与控制核心系统手册》求取 ⇩

一 测量的基本概念1

二 控制的基本概念1

目录1

第一章 测量与控制技术基础1

第一节 测量与控制基本概念、测量基础、术语和定义1

(二)测量单位5

(一)变量5

三 测量基础5

(三)标准12

(一)信号16

四测量术语和定义16

(三)测量结果17

(二)量程17

(四)静态精度18

(五)动态测量21

(六)工作环境22

一 定义23

第二节 测量与控制核心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3

(一)组成框图24

二 组成24

(二)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工作原理25

(一)环境条件26

一 测试条件26

第三节 测控核心系统的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26

(四)信号的输入输出条件27

(三)对测试用仪器仪表的要求27

(二)电源27

(二)模入总通道数28

(一)主要性能指标项目及其举例值28

(五)测试前的预热和调整28

(六)标定或测试的通道数28

二 模拟量测量子系统的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28

(四)系统精度30

(三)模入信号量程及输入保护值30

(五)采集速度33

(六)通道间串扰抑制比36

(七)系统共模抑制比和最高共模电压37

(八)滤波器截止频率和衰减斜率39

(十一)转换速率40

(十)系统零点时漂40

(九)系统串模抑制比40

(十一)系统零点温漂41

(十四)系统增益线性度42

(十二)系统增益时漂42

(十三)系统增益温漂42

(十五)系统过载恢复能力43

(十六)系统输入电阻44

(一)主要性能指标项目及其举例值45

三 模拟量输出子系统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45

(四)线性误差46

(二)模出总通道数46

(三)输出电压或电流范围46

(五)微分线性误差47

(九)增益温漂48

(六)零点时漂48

(七)零点温漂48

(八)增益时漂48

(十二)输出电压、电流稳定度49

(十)建起时间49

(十四)输出电阻50

(十三)共模抑制比50

(一)数字量输入51

四 数字、脉冲量输入输出子系统性能指标含义及标定方法51

五 系统的可靠性指标53

(三)脉冲量输入53

(二)数字量输出53

(二)长时间运行稳定性54

(一)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4

附参考文献55

(一)功能、指标的验证性试验55

六 现场考核55

(二)现场实用性试验56

一 开创期57

第一节 计算机测控系统发展概况57

第二章 计算机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57

四 微型计算机时期58

三 小型计算机时期58

二 直接数字控制时期58

二 实时响应能力强59

一 对可靠性要求较高59

五 未来的展望59

第二节 测控用计算机的特点和要求59

六 有丰富的软件系统60

五 对环境的适应性60

三 要求有比较完善的中断系统60

四 要求有较完善的外围设备60

二 运算器61

一 控制器61

第三节 工业测控计算机的基本组成61

一 可编程序控制器62

第四节 工业测控计算机的分类62

三 存储器62

四 输入输出控制器62

二 直接数字控制63

四 分布式计算机测控系统64

三 集中型计算机测控系统64

一 基本结构与操作流程65

第五节 计算机硬件65

五 单片微控制器65

二 中央处理器(CPU)66

三 应用软件67

四 中断67

三 总线67

五 举例68

(一)实时操作系统69

第六节 计算机软件69

一 软件系统组成69

二 系统软件69

(二)实时与分时70

(三)实时操作系统结构71

(四)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72

(五)实时操作系统的存储器管理和中断管理73

一 容错概念77

第七节 测控系统中的容错技术77

二 双机容错系统78

(一)可靠性79

一 从测控系统特点考虑79

第八节 测控系统计算机的选择79

(二)精度80

(一)速度80

(二)实时性80

(三)满足测控过程的其它要求80

(四)软件配置80

二 从测控系统指标考虑80

附参考文献81

(三)操作系统及软件功能81

(三)抗干扰能力81

三 从计算机综合性能考虑81

(一)CPU功能81

(二)总线性能81

第三章 测量与控制系统基本技术82

第一节 模拟量输入子系统89

(一)传感器件91

一 模拟量测量传感器91

(三)测量与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92

(二)敏域元件92

(一)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97

二 采样97

(三)合理安排采样顺序98

(二)子系统总采样率的确定98

(四)采样器件——多路模拟开关101

(五)采样误差117

(一)信号调节123

三 信号调节与放大滤波123

(二)滤波(信号滤波)126

(三)放大(信号放大)129

(二)采样/保持器的特性及其误差157

(一)采样/保持电路的作用与工作原理157

四 采样/保持电路157

(四)采样/保持器应用160

(三)采样/保持器的传递函数160

五 模/数转换技术168

(五)采样/保持器的型号及主要技术指标168

(一)模数转换器工作原理169

(二)模/数转换器的特性及技术指标定义与说明180

(三)模/数转换器的应用举例188

(四)模数转换器的型号及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211

(一)设计举例241

六 模拟量输入子系统设计举例241

(二)设计模拟量输入子系统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247

一 模拟量输出子系统和数/模转换器248

第二节 模拟量输出子系统248

二 数/模转换器功能与技术指标256

三 应用举例262

四 各种型号数/模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273

一 开关量输入子系统276

第三节 数字量输入/输出子统统276

(一)开关量输入子系统的基本配置277

(二)开关量/数字量输入技术278

二 中断开关量输入283

(二)开关动作分辨率284

(一)消颤电路的特殊要求284

(三)中断源寄存器285

(一)频率的测量286

三 频率和脉冲计数量输入286

(四)中断开关量输入过程286

(二)脉冲宽度和周期测量290

(三)脉冲计数输入292

四开关量输出子系统293

(一)开关量输出技术294

(二)电路保护方法298

(三)控制安全技术300

(四)开关量控制设计举例302

附参考文献303

(一)串行接口305

一 基本输入/输出接口方式305

第四章 接口、总线与总线转换器305

第一节 接口305

(二)并行接口309

(一)查询311

三 输入/输出控制方法311

二 外设接口的寻址方式311

(一)内存映象I/O311

(二)独立I/O311

(二)中断312

第二节 计算机系统总线313

(三)直接存储器存取313

(一)基本组成与操作原理314

一 MULTIBUSI总线314

(二)MULTIBUS电气特性321

(三)机械特性323

二 STD总线330

(一)逻辑特性331

(二)时序特性335

(三)电气特性337

(四)机械特性340

(一)系统总线操作342

三 IBM-PC总线342

(二)系统总线信号描述348

(三)系统总线时序353

(四)系统总线的电气特性及机械特性357

四 Q总线360

(一)数据传输总线周期362

(二)直接存储器存取368

(三)中断370

(四)控制功能373

(五)Q总线电气特性374

(六)模板插头引脚标号及信号说明375

(二)功能模板380

(一)系统概述380

五 VME总线380

(三)子总线382

(五)电气特性386

(四)总线选择386

(六)电路板尺寸388

(八)P1和P2底板389

(七)前面板389

(一)MBⅡ总线结构的特点391

六 MULTIBUS-Ⅱ总线391

(二)PSB并行系统总线396

七 小结400

一 RTP产品概述401

第三节 测控系统总线和总线转换器401

(一)逻辑特性402

二 RTPI/O总线介绍402

(二)定时规格405

(二)兼容开放式结构获得了系列化设备强有力的支持407

(一)灵活而独具特色的IOBC使总线系统可与多种计算机相连接407

(三)电气规范407

(四)机械规范407

三 RTPI/O总线的基本特点407

(四)结构简洁,配置灵活,连接方便易行408

(三)RTPI/O总线系统具有高可靠性408

(二)非智能的IOBC409

(一)利用某种计算机接口板组成简单的IOBC409

四 测控系统中的总线转换器409

(四)多重IOBC410

(三)智能的IOBC410

附参考文献411

(一)程序设计语言的组成412

一 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分类412

第五章 测控软件412

第一节 程序设计语言及编程技术412

(二)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413

(一)语言的选择414

二 测控语言414

(三)带有实时扩展的通用高级语言415

(二)面向机器的语言415

(四)过程控制语言422

(一)程序的三要素424

三 编程技术424

(五)面向问题的语言424

(二)常用编程方法426

(三)提高实时性的软件方法429

(一)操作系统的定义及分类430

一 操作系统概述430

第二节 实时操作系统430

(二)研究操作系统的观点431

(一)实时操作系统的特征432

二 实时操作系统原理432

(二)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433

(三)监控程序的结构及组成437

(二)监控程序的功能437

三 微计算机监控程序437

(一)监控程序的特点437

四 实时操作系统举例438

(二)iRMX86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39

(一)iRMX86的特点439

(一)UNIX的特点440

五 分时操作系统举例440

一 测控软件的基本功能与组成442

第三节 测控软件及其系统组态442

(二)UNIX的系统结构及其功能442

(一)数据采集444

二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444

(二)数据处理446

(一)参数监视软件452

三 监视及操作指导软件452

(二)报警分析及操作指导453

(三)CRT显示软件455

(四)打印输出软件456

(一)顺序逻辑控制和数值控制软件458

四 控制软件458

(二)数字PID控制——单参数控制460

(三)复杂多参数数字控制463

(五)自适应控制467

(四)最优控制467

(二)软件质量评价469

(一)测控软件的可靠性设计469

五 测控软件的可靠性及质量评价469

六 软件组态470

(一)组态的内容471

(二)组态方法与工具472

(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477

(一)软件工程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477

第四节 实时软件的工程化技术477

一 软件工程化的基本思想477

(三)实时软件工程化的内容480

(一)可行性研究与计划481

二 软件开发技术481

(二)软件需求分析483

(四)程序的测试与维护484

(三)软件设计与编码实现484

(二)标准化中的注意事项487

(一)标准化的对象487

三标准化和文档化487

(一)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的分析和各阶段人员分布488

四 软件开发的组织机构488

(二)软件开发的组织方法489

五 软件工程化的新方向490

附参考文献491

(二)可重用软件方法491

(一)速成原型方法491

(一)键盘开关494

一 键盘输入494

第六章 信息与人机对话494

第一节 信息输入494

(二)键盘开关译码495

二 图象输入496

(一)光电转换元件498

(三)摄象装置500

(二)摄象装置原理500

(一)语音识别501

三 语言识别与语音合成501

(三)语音合成504

(二)说话者判别504

二 信息显示元件508

(二)数字显示508

第二节 信息显示508

一 信息显示概念508

(一)模拟显示508

(二)液晶显示器(LCD)509

(一)发光二极管(LED)509

(三)CRT显示(阴极射线管)510

三 字符显示与图象显示511

四 显示系统的组织512

(二)多重显示514

(一)简单显示系统514

五 彩色图象显示515

第三节 信息存储517

二 圆形图记录仪518

一 带状图记录仪518

三 X-Y记录仪519

四 示波器记录仪520

(二)感热式打印机(ThermalPringting)521

(一)击打式打印机(ImpactPrinting)521

五 打印机521

(三)电灼式打印(ElectricWriting)522

(一)键盘输入方法523

一 汉字输入523

(四)静电打印(ElectrostaticWriting)523

第四节 汉字人机接口523

二 汉字的存储与输出524

(二)汉字的字形识别方法524

(一)汉字字形存储器(汉字库)525

附参考文献526

(二)汉字输出设备526

(一)网络拓朴527

一 局部网络的基本概念527

第七章 分布式测控系统与网络527

第一节 工业控制网络527

(二)介质访问控制528

(四)传输介质529

(三)通信方式529

(一)开放系统互连模型530

二 局部网络标准530

(二)IEEE802标准531

(一)以太网(Ethernet)532

三 工业控制局部网络532

(二)MAP网545

(三)命牌环网550

(四)开放网络(OpenNet)554

一 概述558

第二节 分布式测控系统558

(一)TDC3000分布式控制系统559

二 分布式测控系统实例559

(二)西屋WDPF分布式控制系统565

(三)位总线(Bitbus)分布式测控统系568

(四)设计实例570

第三节 远距离数据通信技术572

(一)频分制遙测信号格式573

一 多路数据传输的信号格式573

(二)时分制遙测信号格式581

(二)电报、电传机和电话信道588

(一)有线专用信道588

二 传输信道588

(五)无线电传输信道589

(四)电力线载波信道589

(三)宽频带信道589

第四节 光缆及其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592

三 调制与多次调制592

(二)射线传播594

(一)光纤594

一 光纤、光在光纤中传播594

(三)传播模式595

(一)光损耗597

二 光纤的传输特性597

(二)光纤的色散598

三 光发射机600

(一)光源601

(二)调制603

四 光接收机604

五 中继系统606

(一)光纤与光源的耦合607

六 光纤的连接、耦合和成缆607

(二)光纤的连接608

(三)光缆610

七 光纤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611

附参考文献613

一 信号线的屏蔽和选择614

第一节 系统的屏蔽614

第八章 屏蔽、接地与安全技术614

(一)电耦合615

(二)电耦合的屏蔽617

(三)磁耦合619

(四)磁耦合的屏蔽620

(五)信号线的选择624

(一)电屏蔽规则629

二 仪器设备的屏蔽与接地629

(二)系统输入电路结构与信号源的接入方式631

(三)设备电源的屏蔽接地647

(四)系统分段屏蔽与屏蔽间联结651

三 屏蔽体屏蔽效果656

(二)高频时电缆的屏蔽接地657

(一)编织网屏蔽体的屏蔽效果657

(三)沟槽、导管布线问题658

(四)金属板的屏蔽效果660

(五)磁性材料屏蔽体670

(六)屏蔽壳上的缝隙和洞孔对屏蔽效果的影响671

一 接地的概念673

第二节 接地技术673

二 安全接地674

(一)对地线中干扰的分析677

三 抗干扰接地677

(二)信号地线的接地方式680

(三)电缆和放大器屏蔽层的接地方式682

(四)用阻隔法减小地环路干扰685

(五)抗干扰接地的若干基本规则689

四 接地装置设计690

五 静电防护技术691

(一)静电场的产生及其性质692

(二)静电干扰的主要来源694

(三)静电防护要领696

第三节 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测控系统697

二 供电系统的抗干扰措施698

一 电磁兼容性一般设计问题698

三 共模干扰的抑制702

(一)超共模抑制系统方案与共模抑制分析703

(二)模入过程通道全机浮离方案及共模抑制分析713

(三)不同共模点的共模抑制方案715

(二)用积分型模数转换器抑制串模干扰法718

(一)电流传送信号法718

四 串模干扰的抑制718

(三)工频过零测量编码法719

(二)电缆选择720

(一)传输过程衰减和失真的调整720

五 测控系统网络的传输系统的抗干扰问题720

(二)特殊软件处理,清除假信号722

(一)软件滤波,减小测量误差722

六 软件抗干扰措施722

(三)抗破坏程序干扰的软件措施723

附参考文献724

(一)为什么要推行开放式设计思想726

一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开放式设计思想726

第九章 设计原则与应用实例726

第一节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原则726

(二)实现开放式设计思想的主要措施729

(三)推行开放式设计思想带来的技术经济效益730

二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式731

三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流程732

(二)设计阶段733

(一)设计的准备阶段733

(一)设计要求745

一 20万千瓦水力发电机组微计算机监测系统745

(三)联调阶段745

第二节 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实例745

(二)总体设计方案746

(三)过程IO子系统747

(四)人机对话子系统750

(五)应用软件751

(一)设计要求758

二 内燃机试验用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系统758

(二)系统硬件设计759

(三)系统软件设计761

(一)设计实例763

三 单片微控制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法763

(三)系统的调试方法766

(二)几点注意事项766

一 航空航天领域应用767

第三节 测控系统应用767

(一)气动力试验768

(二)结构强度试验768

(三)发动机试验769

(四)飞行试验771

二 能源领域应用773

(一)核能反应堆检测监控系统773

(二)计算机电网监测系统773

(三)煤碳领域应用773

(四)石化领域应用774

三 工业、交通、轻纺、农业等领域应用775

(一)冶金自动测控系统775

(二)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测控系统776

(三)轻纺工业应用的测控系统776

(四)食品工业应用的测控系统776

(五)农业方面应用777

附参考文献777

附录一 常用单位换算表779

附录二 常见计量单位符号索引791

附录三 电学与磁学量和单位796

附录四 常见光学量和单位797

附录五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798

1989《测量与控制核心系统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航空航天工业部测试技术情报网编;庄梓新主编 1989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控制系统设计手册  上(1991 PDF版)
控制系统设计手册 上
199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控制测量学( PDF版)
控制测量学
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 PDF版)
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
高低速风洞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 PDF版)
高低速风洞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
自动测量技术  辅导材料(1982 PDF版)
自动测量技术 辅导材料
1982 上海电视大学
控制测量学(1991 PDF版)
控制测量学
1991 北京:测绘出版社
控制测量(1992 PDF版)
控制测量
1992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降水测量系统质量保证手册(1991 PDF版)
降水测量系统质量保证手册
199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艾滋病及护理(1995 PDF版)
艾滋病及护理
1995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控制测量  上(1978 PDF版)
控制测量 上
1978 北京:测绘出版社
地质勘探控制测量手册(1980 PDF版)
地质勘探控制测量手册
198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控制测量  下(1982 PDF版)
控制测量 下
1982 北京:测绘出版社
线性系统与多变量控制(1989 PDF版)
线性系统与多变量控制
1989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控制测量手册(1999 PDF版)
控制测量手册
1999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1992 PDF版)
计算机自动测量和控制系统
199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