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求取 ⇩

微生物学1

绪论1

第一节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1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1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2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4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4

一、细菌的大小4

二、细菌的形态4

三、影响细菌大小形态的因素5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5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5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8

第三节细菌形态的检查法10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10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10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12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12

第二节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12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2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12

第三节细菌的代谢产物13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13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14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15

一、培养基15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6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17

第五节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7

一、细菌的分类17

二、细菌的分类原则17

三、细菌的命名18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19

第一节细菌的分布19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9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19

第二节消毒与灭菌22

一、消毒、灭菌的概念22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22

第四章噬菌体26

一、概念26

二、特点26

三、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26

四、噬菌体的应用26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变异28

第一节 细菌遗传性与变异性的概念28

第二节细菌性状变异的实例28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28

二、菌落变异29

三、毒力变异29

四、耐药性变异29

第三节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29

一、细菌的染色体29

二、质粒29

第四节细菌变异的机理30

一、基因突变30

二、基因转移和重组30

第五节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31

一、疾病诊断方面31

二、疾病治疗方面31

三、疾病预防方面31

四、致癌物质的测定方面31

五、基因工程方面31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33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33

一、细菌的毒力33

二、部分病原菌引起感染,除需有一定的毒力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36

第二节宿主的免疫性36

一、非特异性免疫36

二、特异性免疫38

第三节感染的来源、途径和类型38

一、感染的来源38

二、感染的途径38

三、感染的类型39

四、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40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法与防治原则41

第一节细菌学诊断41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41

二、病原菌的检验程序41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42

第三节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42

一、人工自动免疫42

二、人工被动免疫43

第八章球菌44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44

一、生物学特性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4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46

四、防治原则46

第二节链球菌属46

一、生物学特性4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4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48

四、防治原则49

第三节肺炎球菌49

一、生物学特性4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4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49

四、防治原则50

第四节奈瑟氏菌属50

一、脑膜炎球菌50

二、淋球菌51

第九章肠道杆菌53

第一节埃希氏菌属54

一、生物学特性54

二、致病性5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55

四、防治原则55

第二节志贺氏菌属55

一、生物学特性55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5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57

四、防治原则57

第三节沙门氏菌属57

一、生物学特性57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5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59

四、防治原则60

第四节 克雷伯氏菌属61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61

第十章弧菌属62

第一节霍乱弧菌62

一、生物学特性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6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64

四、防治原则64

第二节 副溶血弧菌64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65

第一节概述65

一、厌氧菌的种类与分布65

二、两类厌氧菌感染的特点65

三、厌氧菌的培养65

第二节厌氧芽胞杆菌66

一、破伤风杆菌66

二、产气荚膜杆菌68

三、肉毒杆菌69

第三节无芽胞厌氧菌70

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70

二、致病性7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71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72

一、生物学特性72

二、致病性72

三、免疫性73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73

五、防治原则74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75

第一节结核杆菌75

一、生物学特性75

二、致病性76

三、免疫性与变态反应77

四、微生物学检查78

五、防治原则78

第二节 麻风杆菌78

第十四章动物源性细菌79

第一节布氏杆菌属79

一、生物学特性7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80

三、微生物学检查80

四、防治原则80

第二节耶尔森菌属80

一、生物学特性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81

三、微生物学检查81

四、防治原则81

第三节需氧芽胞杆菌属炭疽杆菌81

一、生物学特性8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8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82

四、防治原则83

第十五章其它细菌84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84

第二节 鲍特氏菌属84

第三节 弯曲菌属85

第四节 军团菌属85

第五节 假单胞菌属85

第十六章 放线菌87

第十七章 支原体88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90

第十九章衣原体92

一、生物学特性9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9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93

四、防治原则93

五、人类的主要病原性衣原体93

第二十章螺旋体94

一、钩端螺旋体94

二、梅毒螺旋体95

三、回归热螺旋体95

第二十一章真菌97

第一节真菌概述97

一、生物学特性9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99

三、微生物学检查100

四、防治原则100

第二节主要病原性真菌100

一、表面角质层感染真菌100

二、皮肤癣真菌100

三、深部感染真菌100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03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103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103

三、病毒的增殖106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106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07

六、病毒的遗传变异107

七、病毒的分类原则108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09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特点109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109

二、病毒的体内播散109

三、病毒的致病机理109

四、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110

第二节人体抗病毒免疫111

一、非特异性免疫111

二、特异性免疫112

第二十四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13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13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113

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115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115

二、麻疹病毒116

三、腮腺炎病毒116

四、腺病毒116

五、风疹病毒117

第二十六章肠道病毒118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118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118

三、轮状病毒119

第二十七章肝炎病毒12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HAV)120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HBV)120

一、生物学特性120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2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22

四、预防原则122

第三节其它肝炎病毒123

一、丙型肝炎病毒(HCV)123

二、丁型肝炎病毒(HDV)123

三、戊型肝炎病毒(HEV)124

第二十八章虫媒病毒125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25

二、森林脑炎病毒125

三、登革病毒125

四、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25

第二十九章疱疹病毒127

一、单纯疱疹病毒(HSV)127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127

三、巨细胞病毒(CMV)127

四、EB病毒(EBV)127

第三十章 狂犬病毒129

第三十一章逆转录病毒130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30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131

主要参考资料132

免疫学133

第一章概论133

第一节免疫的基本概念133

一、免疫概念的演变133

二、免疫学133

三、免疫的功能133

第二节 免疫学的发展134

第三节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35

一、对诸如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取得了彻底消灭或完全控制的成就135

二、免疫学的研究,使临床医学明确了一些以往未确诊的病种135

三、免疫学的理论已被临床各科用以研究许多原因不明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135

四、免疫学的研究阐明了移植器官被排斥是免疫学机制所致,其关键是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同135

五、免疫学方法,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许多生物医学科学中被广泛应用135

六、免疫学不仅其固有领域有待深入开发,而且由于免疫学已渗透至生物医学的各个方面,又受到后者的反渗透,相互之间形成了众多的边缘学科,亟待探索和研究的奥秘俯拾皆是,从而吸引了大批科学家为之辛勤耕耘,并不断结出硕果。136

第二章抗原137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137

一、免疫原性137

二、免疫反应性137

第二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37

一、异物性137

二、大分子物质138

三、化学组成138

四、分子结构138

第三节特异性和交叉反应139

一、抗原的特异性139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40

第四节抗原的分类140

一、胸腺依赖抗原140

二、非胸腺依赖抗原140

第五节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140

一、病原微生物140

二、细菌的外毒素和类毒素141

三、异种动物血清141

四、异嗜性抗原141

五、同种异型抗原141

六、自身抗原142

七、变应原143

八、肿瘤抗原143

第六节 佐剂143

第三章抗体144

第一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144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44

一、基本结构144

二、肽链功能区145

三、水解片段146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147

一、同种型147

二、同种异型147

三、独特型148

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148

一、IgG148

二、IgA149

三、IgM149

四、IgD150

五、IgE150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151

一、多克隆抗体151

二、单克隆抗体151

三、基因工程抗体151

第六节免疫球蛋白异常152

一、多克隆高Ig血症152

二、单克隆Ig血症152

三、低(无)Ig血症153

第四章补体系统154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154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155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155

二、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157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158

一、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159

二、调理作用159

三、免疫粘附159

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159

五、补体激肽160

六、过敏毒素作用160

七、趋化作用160

八、溶解、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160

第四节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160

一、高补体血症160

二、低补体血症160

第五章免疫系统162

第一节免疫器官162

一、中枢免疫器官162

二、外周免疫器官163

第二节免疫细胞164

一、淋巴细胞164

二、单核吞噬细胞169

三、粒细胞170

第三节细胞因子171

一、白细胞介素(IL)171

二、干扰素(IFN)172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172

四、集落刺激因子(CSF)172

第六章免疫应答173

第一节 概述173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73

一、体液免疫应答过程173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175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76

一、感应阶段177

二、增殖和分化阶段177

三、效应阶段177

第七章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80

第一节 概述180

第二节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分布、结构与功能181

一、分布181

二、结构181

三、功能181

第三节HLA的遗传特征182

一、单倍型遗传182

二、高度多态性182

第四节HLA在医学上的意义183

一、器官移植183

二、HLA与疾病的关系183

第五节HLA的鉴定183

一、血清学分型法183

二、细胞学分型法184

第八章免疫调节185

第一节免疫应答反馈调节作用185

一、抗体的反馈调节作用185

二、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的网络系统的调节186

第二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作用186

一、辅助性T细胞(TH)的免疫调节作用186

二、抑制性T细胞(Ts)的免疫调节作用187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187

第九章变态反应189

一、变态反应的概念189

二、变态反应发生的原因189

三、变态反应的分类189

第一节Ⅰ型变态反应189

一、参加变态反应的因素189

二、Ⅰ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190

三、Ⅰ型变态反应常见疾病191

四、Ⅰ型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192

第二节Ⅱ型变态反应192

一、发生机理192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93

第三节Ⅲ型变态反应194

一、Ⅲ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理194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94

第四节Ⅳ型变态反应196

一、Ⅳ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理196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96

第五节 各型变态反应综合比较和相互关系197

第十章免疫缺陷和免疫增生198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198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8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00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00

第二节免疫增生病202

一、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02

二、淋巴细胞白血病202

三、淋巴瘤203

四、浆细胞恶性增生病203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性和自身免疫205

第一节免疫无应答性和免疫耐受性205

一、诱导免疫耐受性形成的条件205

二、免疫耐受性形成的细胞学基础206

三、产生免疫耐受性的机制206

四、研究免疫耐受性的意义207

第二节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207

一、自身免疫病的特点207

二、自身免疫疾病的分类208

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理208

四、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诊断原则209

第十二章抗感染免疫210

第一节非特异性免疫210

一、屏障作用210

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10

三、正常体液杀菌物质的作用211

第二节特异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211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212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213

第十三章移植免疫214

第一节移植类型及移植物的种类214

一、移植类型214

二、移植物的种类214

第二节 移植抗原及其与器官移植的关系215

第三节移植排斥反应的机理及类型215

一、细胞免疫的损害作用215

二、体液免疫损害作用215

三、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及器官移植215

四、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骨髓移植216

第四节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216

一、正确的组织配型216

二、移植后的免疫学监测217

三、免疫抑制疗法217

第十四章肿瘤免疫218

第一节肿瘤抗原218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法218

二、根据肿瘤诱发和发生情况分类218

第二节 机体免疫状态与肿瘤关系219

第三节肿瘤的免疫学检查219

一、胚胎抗原的检测219

二、单克隆抗体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219

第四节肿瘤的免疫学治疗220

一、免疫导向药物疗法220

二、细胞因子疗法220

三、过继疗法220

第十五章免疫学应用221

第一节免疫学防治221

一、人工免疫221

二、生物制品221

三、应用生物制品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222

第二节免疫学诊断223

一、检测抗原抗体的体外试验223

二、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试验227

三、体内免疫检测227

1997《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金治翠,王玉珍主编 1997 光明日报出版部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