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药理学》求取 ⇩

Ⅰ. 免疫药理学基础知识1

1. 免疫药理学结论1

1.1 免疫药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1

1.2 免疫药理学发展的现状1

1.3 免疫药理学的任务与展望2

1.3.1 研究机体的整体调节系统2

1.3.2 阐明免疫过程的某些基本规律,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2

1.3.5 促进艾滋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免疫病理研究;发展有效免疫药物理论与应用3

1.3.4 新的免疫措施辅助治疗肿瘤的研究3

1.3.3 促进移植外科的发展3

1.3.6 中药的免疫药理学研究4

2. 免疫反应的细胞基础5

2.1 干细胞5

2.2 淋巴细胞6

2.2.1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6

2.2.2 B细胞(非胸腺依赖细胞)7

2.3.2 NK细胞的特征10

2.3.1 NK细胞的来源和分布10

2.3 NK细胞10

2.3.3 NK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之区别11

2.3.4 NK细胞在肿瘤免疫监督及炎症防御中的作用11

2.4 粒细胞12

2.4.1 嗜中性粒细胞12

2.4.2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Mast cell)12

2.4.3 嗜酸性粒细胞13

3.2 发生及形态结构14

3.1 来源与分布14

3. 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化与功能14

3.3 细胞受体15

3.4 巨噬细胞的功能16

3.4.1 吞噬与分解异物16

3.4.2 病原体被杀死及消化16

3.4.3 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17

3.4.4 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18

4.2.1 Ig的基本结构20

4.2 免疫球蛋白(Ig)的结构20

4. 免疫球蛋白20

4.1 研究简史20

4.2.2 Ig的三级结构22

4.2.2 J链与分泌小体22

4.3 免疫球蛋白的不均一性22

4.4 免疫球蛋白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活性23

4.4.2 生物学特性23

4.4.1 理化性质23

4.3.2 内源不均一性23

4.3.1 外源不均一性23

4.5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与装配(Oranization and dssembly)25

4.5.1 Ig的基因组25

4.5.2 抗体不均一性的遗传控制26

4.6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6

4.6.1 IgG26

4.6.2 IgA27

4.6.3 IgM27

4.6.5 IgE28

4.6.4 IgD28

4.7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临床意义29

4.7.1 检测29

4.7.2 临床意义29

5. 淋巴因子30

5.1 淋巴因子概述30

5.1.1 基本概念30

5.1.2 淋巴因子的发现30

5.1.3 淋巴因子的命名30

5.1.5 淋巴因子的未来31

5.1.4 淋巴因子的一般特性31

5.2 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32

5.2.1 白细胞介素-1(IL-1)的命名32

5.2.2 白细胞介素-1(IL-1)的产生32

5.2.3 白细胞介素-1(IL-1)的生化特性32

5.2.4 白细胞介素-1(IL-1)的生物学功能33

5.3 白细胞介素-2(Tnterleukin-2, IL-2)33

5.3.1 历史33

5.3.2 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34

5.3.3 白细胞介素-2(IL-2)作用的靶细胞和IL-2受体35

5.3.5 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子生物学36

5.3.4 T细胞增殖过程的解释36

5.3.6 白细胞介素-2(IL-2)的功能37

5.3.7 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的生物学性质38

5.3.8 抗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的单克隆抗体39

5.4 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 IL-3)40

5.4.1 白细胞介素-3(IL-3)的来源40

5.4.2 产生白细胞介素-3(IL-3)的细胞40

5.4.3 白细胞介素-3(IL-3)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0

5.4.4 白细胞介素-3(IL-3)的生物学意义40

5.4.6 人体中有无白细胞介素-3(IL-3)41

5.4.5 白细胞介素-3(IL-3)诱导的细胞分化过程41

5.5 白细胞介素-4与-5(Interleukin-4 -5, IL-4, IL-5)42

5.5.1 概述42

5.5.2 白细胞介素-4a(IL-4a)42

5.5.3 白细胞介素-4b(IL-4b)与白细胞介素-5(IL-5)42

5.6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43

5.6.1 白细胞介素-6(IL-6)的来源43

5.6.2 白细胞介素-6(IL-6)的检测原理43

5.6.5 白细胞介素-6(IL-6)异常的临床意义44

5.6.3 白细胞介素-6(IL-6)的理化特性44

5.6.4 白细胞介素-6(IL-6)的作用机理与生物学作用44

6. 组织胺45

6.1 组织胺受体(HR)45

6.2 组织胺--炎症及变态反应的介质45

6.3 组织胺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46

6.3.1 组织胺具有反馈性调节作用46

6.3.2 抑制粒细胞的趋化反应46

6.3.5 抑制抗体与补体产生47

6.3.4 影响淋巴因子产生47

6.3.3 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47

7.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的生理作用49

7.1 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腺素49

7.2 花生四烯酸转变成脂质过氧化物和白三烯50

7.3 前列腺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52

7.3.1 PG对细胞免疫的作用53

7.3.2 PG对体液免疫的作用53

7.3.3 PG对巨噬细胞的作用54

7.6.2 白三烯的生理作用55

7.4.1 脂质过氧化物的生理作用55

7.4 脂质过氧化物与白三烯的生理作用55

8. 血小板激活因子58

8.1 血小板的形态与结构58

8.2 PAF的来源59

8.2.1 PAF与免疫59

8.2.2 PAF与炎症60

8.2.3 PAF的血流动力学性质60

8.3 化学结构60

8.4.1 体外作用61

8.4 PAF效应61

8.4.2 体内作用62

8.5 病理生理研究62

8.6 PAF拮抗药的研究64

9. 机体的免疫应答66

9.1 概述66

9.2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66

9.2.1 抗原进入体内与定位66

9.2.3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67

9.2.2 巨噬细胞摄取、处理和递交抗原67

9.3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68

9.3.1 免疫因子68

9.3.2 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68

9.4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71

9.4.1 体液免疫71

9.4.2 细胞介导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73

10. 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76

10.1 免疫应答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76

10.1.4 独特型-抗独特型相互作用77

10.2.1 T细胞对B细胞在抗体形成中的作用77

10.2 辅助性T细胞77

10.1.1 相关识别(Associated recognition)77

10.1.3 多克隆相互作用(Polyclonal interaetion)77

10.1.2 连锁识别(Linked recognition)77

10.2.2 载体效应(Carrier effect)78

10.2.3 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方式79

10.2.4 辅助性T细胞的多样性80

10.3 抑制性T细胞82

10.3.1 抑制性T细胞的发现82

10.3.2 Ts细胞的特点83

10.3.3 Ts细胞的多样性85

10.4 免疫调节环路87

11. 药物对补体系统的调控89

11.1 补体89

11.4.1 巯基化合物90

11.4.2 蛋白分解酶抑制剂90

11.4.3 非甾体抗炎药90

11.4 几类与补体有关的药物示例90

11.3 替代通路活化剂90

11.2 经典通路活化剂90

11.4.4 凝血与抗凝剂91

11.4.5 甾体激素类91

11.4.6 血管扩张药脑益嗪(Cinnarizine)91

11.4.7 抗锥虫、血吸虫病药苏拉明(Antrypol, Suramin)91

11.4.8 多糖类物质91

12. 免疫复合物病及其临床策略94

12.1 引言94

12.2 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机理94

12.2.3 免疫复合物和补体96

12.2.2 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96

12.3 免疫复合物病分类97

12.3.1 与内源性抗原有关97

12.3.2 与外源性抗原有关97

12.4 已查出免疫复合物的人类疾病97

12.5 干预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损伤的策略和措施98

12.5.1 消除免疫复合物的致炎作用98

12.5.2 封装免疫复合物的效应系统99

13.2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100

13.1 概述100

13. 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中的应用100

13.3 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中的应用102

13.3.1 利用单克隆抗体分析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的分化与成熟102

13.3.2 研究免疫调节紊乱及监测治疗的进展103

13.3.3 传统病的诊断及其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的研究105

13.3.4 肿瘤105

13.3.5 单克隆抗体-毒素结合物,作为生物导弹治疗疾病105

13.3.6 药物的单克隆抗体107

13.3.7 其他108

14. 免疫促进剂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分类109

14.1 概述109

14.2 免疫调节剂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109

Ⅱ. 免疫药理学各论109

14.2.1 作用的双方向性111

14.2.2 抗原的抗原性、数量与释放活性因子的作用同免疫制剂疗效的关系111

14.2.3 不同动物品种、性别、年龄对免疫疗法的反应不同111

14.3 主要临床用途111

14.3.1 免疫缺陷病111

14.3.4 慢性细菌或病毒感染112

14.3.2 自身免疫病112

14.3.3 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112

15. 重要的免疫促进剂113

15.1 细菌来源113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Vaccine, BCG)113

短小棒状杆菌菌苗(Corynebacterium Parvum, CP)114

溶血性链球菌制剂(OK-432)116

胞壁酰二肽(Muramyl Dipeptide, MDP)117

胸腺素(Thymosin)119

15.2 免疫系统来源119

干扰素(Interferon, IFN)124

免疫血清球蛋白(Immnue Serum Globulin, ISG, Υ-Globulin)130

免疫核糖核酸(Immunogenic RNA, iRNA)131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TF)131

15.3 合成药物133

左旋咪唑(Levamisole, LMS)133

二乙基二硫基氨基甲酸钠(Sodium Diethyldithiocarbamate,DTC)136

异丙酯肌苷(Isoprinosine, Inosiplex, IPI)138

羟壬烷基次黄嘌呤(NPT-15392)140

聚腺苷酸-聚尿苷酸(Polyadenylio-Polyuridylic acid, Poly A:U)141

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lidylic acid, Poly I:C)141

氨甲酰氰丙啶(Azimexone)142

泰洛龙(Tilorone)143

Pyran-MVE145

维生素A(Vitamin A, Vit A)146

15.4 植物来源146

15.4.1 多糖类化合物(Polysaccharides)146

香菇多糖(Lentinan)147

裂褶多糖(Schizophyllan, SP)149

其他多糖150

云芝多糖(Krestin, PSK)150

15.4.2 其他化合物151

16. 免疫抑制剂概述152

16.1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特点152

16.1.1 前言152

16.1.2 定义152

16.1.3 理想免疫抑制剂的条件152

16.1.4 免疫抑制剂作用特征153

16.2 新的免疫抑制剂的评价问题154

16.2.1 研究新药的基本问题154

16.2.2 实验室主要筛选过程154

16.3.4 真菌产物156

16.3.7 其他156

16.3.5 生物制剂156

16.3.6 抗生素156

16.3.3 烷化剂156

16.3.2 抗代谢药156

16.3.1 激素类156

16.3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156

17. 重要免疫抑制剂157

17.1 激素157

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s)157

性激素(Sex hormone)170

17.2 抗代谢药物170

硫唑嘌呤与6-巯嘌呤(Azathioprine, Aza; 6-Mearcaptourine, 6-MP)170

氨甲蝶呤(Methotrexate, MTX)176

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 Ara-O)177

17.3 烷化剂177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178

17.4 真菌产物182

环胞霉素-A(Cyclosporin A, CYA)182

优青糖苷(Bredinin)188

新月环六肽(Cyclomunine)188

17.5 生物制品189

抗淋巴细胞血清(Antilymphocyte Serum,ALs)189

硝咪唑(Niridazole)195

17.6 其他195

抗Rh抗体(Rho(D)immune globulin)195

青霉胺(Penicillamine)196

氯喹(Chloroquin, Aralen)197

SA96197

Lobenzarit(CCA)198

18. 中药与免疫199

人参199

女贞子201

大枣201

云芝202

马兜铃202

灵芝203

甘草205

丹参206

白术206

白药子207

粉防已207

白花蛇舌草208

地黄209

艾叶209

当归210

补骨脂211

何首乌211

苦参212

刺五加212

香菇多糖213

茯苓214

猪苓214

菜豆(红肾豆)215

党参215

扁豆216

黄芪216

黄芩218

淫羊藿218

雷公藤219

银耳220

柴胡220

青蒿221

1990《免疫药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罗修主编;庄庆琪等编写 1990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药方剂免疫药理研究(1986 PDF版)
中药方剂免疫药理研究
1986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免疫学( PDF版)
免疫学
进修班教学办公室
免疫中药学  中药免疫药理与临床(1999 PDF版)
免疫中药学 中药免疫药理与临床
1999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免疫应答  免疫建立的机理(1981 PDF版)
免疫应答 免疫建立的机理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药物学(1986 PDF版)
免疫药物学
1986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免疫药理学概论(1987 PDF版)
免疫药理学概论
1987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免疫学(1984 PDF版)
免疫学
1984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与免疫  清热类药(1987 PDF版)
中药与免疫 清热类药
1987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免疫学(1982 PDF版)
免疫学
1982 北京:科学出版社
药理学进展  1982  抗炎免疫药理分册(1983 PDF版)
药理学进展 1982 抗炎免疫药理分册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药理学进展  基础与临床(1993 PDF版)
免疫药理学进展 基础与临床
1993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抗炎免疫药理学与临床应用(1992 PDF版)
抗炎免疫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1992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免疫生理学(1993 PDF版)
免疫生理学
1993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免疫学原理(1979 PDF版)
免疫学原理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免疫药理学(1994 PDF版)
中药免疫药理学
1994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