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志 4 自然环境志》求取 ⇩

概述2

第一篇 地貌2

第一章 地貌形成因素2

第一节 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2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制约5

第三节 基岩性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6

第四节 气候与地貌演变8

第五节 人为活动与地貌9

第二章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14

第一节 平原14

第二节 台地(岗地)21

第三节 丘陵24

第四节 山地35

第三章 地貌分区65

第一节 淮河平原区65

第二节 江淮丘陵台地区67

第三节 皖西山地丘陵区68

第四节 沿江平原区69

第五节 皖南丘陵山地区71

第四章 地貌发育历史74

第一节 古地貌形成过程74

第二节 古地貌向现代地貌演变的过渡期78

第三节 现代地貌的形成80

第二篇 气候86

第一章 气温86

第一节 平均气温86

第二节 低温与寒潮88

第三节 高温与干热风91

第四节 四季划分91

第五节 气温的垂直分布92

第六节 初终霜期和无霜期95

第二章 降水97

第一节 降水量与降水日数97

第二节 暴雨100

第三节 梅雨101

第四节 春秋连阴雨102

第五节 降雪与积雪103

第三章 气压与风106

第一节 气压106

第二节 风速与风向107

第三节 大风112

第四节 台风112

第四章 日照与蒸发114

第一节 日照114

第二节 蒸发114

第一节 云116

第五章 云、雾与湿度116

第二节 雾与雾淞118

第三节 湿度118

第六章 气候变迁119

第一节 地质时期安徽境内气候119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安徽境内气候120

第七章 安徽省气候区划122

第一节 气候区划122

第二节 分区气候特点125

第一章 淮河水系132

第一节 河流132

第三篇 水文132

第二节 湖泊149

第三节 地下水156

第二章 长江流域164

第一节 河流164

第二节 湖泊184

第三节 地下水197

第三章 钱塘江流域200

第一节 新安江200

第二节 地下水204

第四章 水体环境205

第一节 天然水体水质205

第二节 水污染现状207

第三节 水源保护216

第五章 江湖综合治理218

第一节 长江流域218

第二节 淮河流域225

第三节 新安江流域229

第六章 水资源230

第一节 构成230

第二节 出境和入境水量241

第三节 开发利用242

第一章 主要土壤类型246

第一节 红壤246

第四篇 土壤246

第二节 黄壤249

第三节 黄棕壤250

第四节 黄褐土253

第五节 棕壤254

第六节 山地草甸土256

第七节 紫色土257

第八节 石灰(岩)土260

第九节 石质土262

第十节 粗骨土263

第十一节 潮土265

第十二节 砂姜黑土269

第十三节 水稻土272

第一节 沿淮--淮北平原土区277

第二章 土壤区划277

第二节 江淮丘陵台地土区278

第三节 皖西丘陵山地土区279

第四节 沿江平原土区279

第五节 皖南丘陵山地土区280

第三章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82

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特点282

第二节 土壤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283

第三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改良保护284

第一节 沿淮、淮北平原区286

第一章 植物与植被分布286

第五篇 植物286

第二节 江淮丘陵区287

第三节 皖西山地丘陵区289

第四节 沿江平原区291

第五节 皖南山地丘陵区292

第二章 主要植被类型294

第一节 天然林295

第二节 人工林306

第三节 灌丛313

第四节 草丛314

第五节 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315

第一节 食用植物资源317

第三章 植物资源317

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332

第三节 工业用植物资源类340

第四节 生态环境植物资源347

第五节 植物种质资源354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364

第一节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364

第二节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367

第三节 天马自然保护区368

第四节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370

第五节 皇甫山自然保护区373

第六节 皇藏峪自然保护区374

第七节 岭南自然保护区376

第八节 万佛山自然保护区378

第九节 板桥自然保护区379

第十节 十里山自然保护区381

第十一节 板仓自然保护区382

第十二节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384

第十三节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384

第十四节 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385

第五章 森林公园386

第一节 淮北沿淮地区386

第二节 沿淮地区389

第三节 江南地区395

第一节 森林植被400

第六篇 生态环境400

第一章 生态环境400

第二节 围湖造田401

第三节 耕地面积减少403

第四节 环境污染404

第二章 生态环境类型408

第一节 淮北平原生态环境区408

第二节 江淮丘陵生态环境区410

第三节 皖西大别山地生态环境区411

第四节 沿江平原生态环境区414

第五节 皖南山地生态环境区416

第三章 生态环境质量418

第七篇 自然灾害422

第一章 干旱灾害422

第一节 干旱指标值422

第二节 西汉至元代干旱灾害423

第三节 明代干旱灾害424

第四节 清代干旱灾害426

第五节 民国时期干旱灾害429

第六节 建国后干旱灾害429

第七节 旱年频率分析431

第八节 干旱分区432

第一节 洪涝分级434

第二节 西汉至元代洪涝灾害434

第二章 洪涝灾害434

第三节 明代洪涝灾害436

第四节 清代洪涝灾害439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洪涝灾害447

第六节 建国后洪涝灾害448

第七节 涝年频率分析451

第八节 洪涝灾害分区452

第三章 冰雹灾害455

第一节 明代冰雹灾害455

第二节 清代冰雹灾害456

第三节 民国时期冰雹灾害457

第四节 建国后冰雹灾害458

第五节 冰雹地区分布规律459

第四章 气象灾害综合分区462

第一节 气象灾害地域组合特点462

第二节 综合分区462

第五章 地震灾害465

第一节 地震活动465

第二节 区域活动性分区467

第三节 历史地震468

第四节 现代地震474

附录486

重要文献辑存486

编纂始末498

1999《安徽省志 4 自然环境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孙毓飞(卷)主编 1999 北京:方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安徽省志  54  教育志(1997 PDF版)
安徽省志 54 教育志
1997 北京:方志出版社
招远县志·自然环境志  卷3( PDF版)
招远县志·自然环境志 卷3
安徽省志·宗教志( PDF版)
安徽省志·宗教志
自贡市盐业志(1995 PDF版)
自贡市盐业志
199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安徽省志  49  价格志(1998 PDF版)
安徽省志 49 价格志
1998 北京:方志出版社
长岛县志(1990 PDF版)
长岛县志
1990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安徽省志  48  物资志(1998 PDF版)
安徽省志 48 物资志
1998 北京:方志出版社
安徽省志  卫生志(1996 PDF版)
安徽省志 卫生志
1996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安徽省志  39  商业志(1995 PDF版)
安徽省志 39 商业志
1995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安徽省志  57  文物志(1998 PDF版)
安徽省志 57 文物志
1998 北京:方志出版社
安徽省志  医药志(1997 PDF版)
安徽省志 医药志
1997 北京:方志出版社
安徽省志  方言志(1997 PDF版)
安徽省志 方言志
1997 北京:方志出版社
四川省志·机械工业志(1994 PDF版)
四川省志·机械工业志
1994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安徽省志  64  民俗志(1998 PDF版)
安徽省志 64 民俗志
1998 北京:方志出版社
安徽省志  40  粮食志(1991 PDF版)
安徽省志 40 粮食志
199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