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医疗数据手册》求取 ⇩

第一节 医用化学元素符号1

第一章处方、医嘱及用药1

第二节 医用缩写词2

一、生理解剖2

二、化验检查3

三、生化血清检验4

四、临床诊断7

五、常用药物及激素类8

六、度量衡类12

第三节 处方、医嘱常用缩写词13

二、老人量14

第四节 用药剂量14

一、成人量14

三、婴儿、小儿量15

四、老、幼剂量快速折算法18

五、不同用药途径的剂量18

第五节 液体浓度简易快速换算法19

一、稀释酒精简易计算法19

二、十字指示法19

第二章人体发育20

第一节 分期20

一、发育分期20

二、女性发育21

第二节 体型、体重、身长、头围及胸围22

三、男性青少年发育分期五阶段22

第三节 体温28

一、正常人体温28

二、体温与脉搏关系28

三、体温与基础代谢关系28

四、体温分类29

五、发热分期29

八、胃内降温法效果30

一、眼30

第四节 人体脏器超声显像正常值标准30

七、低温疗法对机体的影响30

六、体温换算公式30

二、心脏31

三、肝脏34

四、胆囊及胆道35

五、胰腺35

六、胃36

七、脾脏36

八、肾脏37

九、子宫37

二、能量代谢38

一、热能单位38

第一节 食物与营养38

第三章营养与疾病的有关数据38

三、热量消耗及体液分布41

四、小儿营养需要量及其算法42

五、三大营养物质44

(一)蛋白质44

(二)脂肪45

(三)碳水化合物49

六、维生素类49

(三)铁与铜50

(五)锌50

(四)碘50

(二)镁50

(一)钙与磷50

七、无机盐类及微量元素50

(六)氟51

(七)人体中微量元素与自然界中含量的比较52

第二节 膳食中营养物质含量及人体需要量52

一、各年龄的热量、营养物质、维生素每日需要量52

二、机体不同情况下各种常见营养物质每日需要量54

三、常用食物主要成分含量55

四、常用食物的营养价值55

五、我国居民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57

六、美国居民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59

七、常用食物100g(2市两)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含量62

(一)植物性食物成分62

(二)动物性食物成分62

第三节 成人营养状况评定的生化指标62

第四节 氨基酸检查67

一、定量检查67

二、氨基酸定性试验71

三、支/芳(BCAA/AAA)测定72

一、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73

二、根据毒作用带的物质危险性分级73

第一节 中毒的分级73

第四章中毒有关数据及试验73

第二节 各种重金属卫生标准最高容许浓度74

第三节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75

第四节 农药在环境中的卫生标准79

一、每人每日最高容许摄入量79

二、计算公式79

三、举例79

第五节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及容许浓度79

一、二氧化硫79

三、卫生防护距离分级80

四、我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80

二、飘尘80

第六节 中毒的诊断试验82

一、金属中毒的诊断试验82

(一)铅中毒82

(二)四乙铅中毒85

(三)汞中毒85

(四)锰中毒85

(七)砷中毒86

二、有害气体中毒86

(一)一氧化碳(CO)中毒86

(六)锌中毒86

(五)铬中毒86

(二)硫化氢中毒87

三、有机溶剂中毒试验87

(一)急性苯中毒诊断试验87

(二)苯胺中毒试验87

(三)农药(有机磷)中毒试验87

(四)肉毒抗毒素过敏试验88

(五)阿托品中毒时猫眼散瞳试验88

(六)食油中掺有桐油的检验法88

(一)电对人体危害的数据89

四、电损伤(触电)89

(十)敌鼠中毒89

(九)磷化锌中毒89

(七)溴甲烷中毒89

(八)杀虫脒中毒89

(二)电能量标准计算公式90

(三)电容与电压组合对人体产生危险的相关数据91

五、急性乙醇(酒精)中毒91

第五章血清学诊断试验92

第一节 凝集试验92

一、直接凝集试验92

(一)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Widal’s)92

(二)外裴(Weil—Felix)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或变形杆菌交叉反应)94

1.布氏杆菌凝集试验95

(三)布氏杆菌病诊断试验95

2.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96

3.试管凝集试验(Wright氏反应)96

4.抗人体球蛋白(AGT)试验(Coomb’s试验)96

5.半胱胺酸试验(CAT)96

(四)凝集溶解试验(简称凝溶试验)96

(五)细菌性痢疾血清凝集试验96

(十二)炭凝聚试验97

(十一)沙门氏菌属感染血清凝集反应97

(九)肺吸虫病尾蚴膜试验97

(十)细菌凝集试验97

(七)自身凝集反应97

(六)血凝集反应97

(八)猪囊虫病间接血凝试验97

(十三)霍乱的血清凝集试验98

二、间接凝集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98

(一)2-巯基乙醇试验(2-MET)98

(二)冷凝集试验98

(三)嗜异性凝集试验(Paul—Bunnel试验)99

(五)间接乳胶凝集试验100

(七)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PHA)100

(六)伤寒乳胶凝集试验100

1.土拉伦氏杆菌凝集试验100

2.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100

(四)间接血凝反应(即被动血凝反应)100

(八)血凝抑制试验101

(九)类风湿性关节炎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测定,RF)101

(十)免疫粘附血凝试验101

(十一)间接凝集抑制试验101

(十二)华支睾吸虫病微量间接血凝试验101

(十六)微量凝集试验102

(十五)旋毛虫皂土絮状试验102

(十七)孢子丝菌病乳胶凝集试验与免疫扩散试验102

(十三)血吸虫病尾蚴膜试验102

(十四)包虫病间接血凝试验102

(十八)钩端螺旋体病间接血凝试验103

(十九)弓浆虫病(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诊断试验103

(二十)鼠咬热的诊断试验104

(二十一)阿米巴病的血清学试验104

(二十二)疟疾的血清学试验105

(二十三)黑热病的血清学试验105

(二十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清学检查105

1.乳胶凝集试验105

3.曙红乳凝法106

三、幽门螺旋杆菌(HP)—IgG检查106

2.致敏羊红细胞试验106

第二节 沉淀试验107

一、血吸虫环卵膜沉淀试验(皮内试验)107

二、梅毒血清沉淀反应(为絮状沉淀试验)107

三、C反应蛋白(CRP)108

四、环状沉淀试验108

五、旋毛虫沉淀试验(玻片法)108

六、曲菌病沉淀素试验108

七、炭疽沉淀试验(Ascoli试验)109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109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或抗“O”)试验109

二、华氏补体结合试验(梅毒血清补体结合试验)110

(一)血清华氏反应110

六、毒浆虫病诊断试验(弓形体病、弓浆虫病)111

五、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补体结合试验111

(二)脑脊液华氏反应111

四、包囊虫病补体结合试验111

三、钩端螺旋体病体结合试验111

七、血清凝集溶解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112

八、乙型脑炎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112

九、布病热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ET)112

十、囊虫病血清补体结合试验112

十一、抗透明质酸酶(抗粘糖酶试验、奎因法)112

十二、抗链球菌激酶试验(安德生法)112

十六、包虫病的补体结合试验113

十五、肺吸虫病的补体结合试验113

十四、肺组织胞浆菌病的血清试验113

十三、中和试验113

十七、回归热补体结合试验及螺旋体溶解试验114

十八、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114

第四节 皮肤试验(皮内试验)114

一、布氏杆菌病皮内试验114

二、包囊虫病皮内试验115

三、肺吸虫病皮内试验115

四、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皮内试验115

五、血吸虫病皮内试验115

七、旋毛虫病皮内试验116

八、抗原(尘、螨、各种花粉等)皮内试验116

六、包虫病(棘球蚴病)皮内试验116

九、肺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皮内试验117

十、弓浆虫病(弓形体病)皮内试验117

十一、麻风菌素试验117

十二、结核菌素试验117

十三、猩红热的诊断试验118

第五节 新的免疫学检查方法119

一、免疫扩散试验119

二、免疫荧光或荧光抗体技术119

三、放射免疫电泳120

四、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ELISA)120

一、血型鉴定121

(一)ABO血型检查121

五、免疫电镜检查121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检查121

(二)Rh血型检查(盐水法、木瓜酶法)122

二、交叉配血试验122

三、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查123

第七节 特殊的诊断试验124

一、荧菌球检查124

二、血清蛋白结合糖测定(丹佛特氏法)125

三、抗X及抗F试验125

四、血清极谱分析125

六、用于判定发热性质的诊断试验126

五、鲎溶解物试验(Limulus lysate test)126

七、聚合酶链反应(PCR)127

第八节 OT试验127

第九节 过敏试验与脱敏法132

一、过敏试验132

(一)血清过敏试验132

(二)细胞色素丙过敏试验133

(三)四种常用药物皮肤过敏试验133

二、脱敏方法135

(一)血清脱敏法135

(三)胰岛素脱敏法136

(二)青霉素脱敏法136

(四)链霉素快速脱敏法137

(五)破伤风血清脱敏法137

(六)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法138

(七)旧结核菌素脱敏疗法138

第十节 艾滋病诊断试验139

一、血液中胸腺素α1测定139

二、淋巴细胞计数139

三、体内α干扰素测定140

(三)K细胞(K cell)141

(二)B细胞(B cell)141

(一)T细胞(T cell)141

第六章免疫学检查141

一、免疫细胞141

(四)T细胞亚群142

二、免疫反应的六个类型143

第二节 体液免疫检查144

一、体液免疫的检查方法144

(一)凝集试验144

(二)沉淀试验145

(三)免疫电泳试验145

(四)补体结合试验145

(六)反向血球凝集试验146

(五)间接血球凝集试验146

(七)胶乳凝集试验148

(八)免疫粘附血凝试验(简称IAHA)148

(九)细菌玻检凝集试验(简称玻凝)149

(十)微量补体结合法149

(十一)微量滴定法(简称微滴法)150

二、免疫球蛋白的正常值151

三、免疫球蛋白的临床意义155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查法160

一、玫瑰花形成试验(E-RFC)160

二、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LTT)163

三、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164

四、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试管法)166

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皮泡法)167

六、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168

七、结核菌素(OT)试验169

八、双链酶(SK-SD)皮试169

九、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NBT)170

第四节 补体测定170

一、人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的测定170

二、人血清补体C3蛋白含量的测定171

一、类风湿因子(RF)174

第五节 自身抗体的检查174

二、抗核抗体175

三、抗线粒体抗体176

四、抗唾腺抗体176

五、抗横纹肌抗体176

六、抗平滑肌抗体177

七、抗网蛋白抗体177

八、抗血细胞抗体177

九、抗甲状腺抗体178

十、抗甲状旁腺抗体178

一、斑贴试验179

第六节 皮肤试验179

十二、抗肾上腺抗体179

十一、抗胃壁细胞抗体179

二、划痕试验180

三、皮内试验180

四、被动转移试验(P-K试验)180

五、皮肤窗口技术181

六、嗜碱性细胞脱颗粒试验181

七、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182

八、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182

(一)放射免疫火箭电泳自显影法183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检测183

第二节 十种放射免疫分析方法183

第一节 基本原理183

第七章放射免疫分析183

(二)放射免疫分析法184

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HCG-LH)测定185

三、人血浆皮质醇测定186

四、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187

五、人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测定187

六、血浆胰岛素188

七、血浆肾素活性测定189

八、人血清狄戈辛(Digoxin)测定190

九、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放射免疫自显影检测法191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体外检测肿瘤标志193

十、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测定193

一、肿瘤标志物194

二、早期诊断194

三、肿瘤标志检测对疗效与预后的监测196

(一)癌胚抗原(CEA)检测196

(二)甾体激素受体测定197

(三)铁蛋白测定197

(四)甲状腺球蛋白测定197

(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197

(六)多胺测定198

(七)CEA、aFP、HCG的联合应用198

(九)血清唾液酸测定199

(八)淋巴细胞转化率199

第四节 32P测定体表肿块200

一、原理200

二、方法200

三、临床意义200

第八章血液气体和酸碱平衡202

第一节 血液气体分析202

一、血氧202

(一)血氧含量(CaO2)202

(二)血氧饱和度(SO2或SAT,或SaO2)203

(三)氧分压(PO2或PaO2)204

(五)P50(50%血氧饱和度时的氧分压)207

(四)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207

(一)二氧化碳总量(T-CO2)208

二、二氧化碳(CO2)208

(二)二氧化碳分压(PCO2)209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11

第二节 酸碱平衡212

一、酸碱的定义212

二、酸碱平衡的测定指标212

(一)pH值(动脉血酸碱度)212

(二)标准碳酸盐(SB)216

(三)真实(实际)碳酸碱(AB)216

第三节 血中其他气体的测定217

一、血氨测定217

三、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其特点217

四、有机酸及固定酸的测定217

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诊断简明表218

二、动脉血CO2含量(vOl)222

三、右心导管术的血氧分析223

(一)血氧223

(二)肺性脑病时血氧的改变224

四、肺重量225

二、支气管225

三、气道分泌量225

第一节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225

第九章呼吸系统检查225

一、气管长度225

五、肺泡226

六、肺下界226

七、克勒尼克氏峡宽226

八、肺缘移动性226

九、鼓音的空洞直径226

十三、我国正常人解剖死腔227

十五、血中氧与CO2的运输227

十四、肺内血流分布227

十二、缺氧227

十一、胸围差额227

十、空瓮性呼吸音227

第二节 呼吸228

一、呼吸频率228

二、呼吸空气量及气体成分228

第三节 痰液常规检查229

一、痰液物理检查229

二、显微镜检查231

一、外观及气味232

二、细菌培养232

第四节 胸腔积液、脓胸穿刺液检查232

三、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233

第五节 内窥镜检查234

一、支气管镜检查234

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35

第六节 肺功能试验236

一、适应症236

二、检查方法236

(一)肺容量236

1.肺活量236

5.深吸气量237

6.残余气量及功能残气量237

3.补吸气量237

4.补呼气量(储气量)237

2.潮气量(呼吸气)237

7.肺总量238

8.肺容量试验238

(二)通气功能239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239

2.最大通气量(MW)239

3.时间肺活量240

4.气速指数240

9.行走通气量241

8.每平方米体表面积通气量241

6.静息通气量储蓄倍数(通气因素)241

5.最大呼气中段流速241

7.通气储量百分比(%)241

10.最高流速242

11.呼气平均流速的各项指标242

12.运动通气功能的指标243

(三)肺泡通气量和气体分布244

1.肺泡通气量244

(四)呼吸机械动力(呼吸动力)245

1.肺脏应变性245

2.气体分布245

2.气道阻力(呼吸器官的非弹性阻力)246

3.呼吸功246

4.呼吸压力246

5.肺循环的压力247

6.肺循环阻力247

7.通气与血流比例的协调(通气与血流在肺内的分布)247

(五)换气功能248

1.重复呼吸法248

2.缺氧试验249

3.弥散功能测定249

5.反映换气功能的一些指标250

4.换气膜的面积通透性和弥散距离250

(六)屏气试验251

(七)分侧肺功能251

(八)缺氧与CO2潴留的有关数据252

1.缺氧与氧耗量增加的数据252

2.缺氧的危害及临床意义252

3.CO2潴留的危害及临床意义253

第七节 其他253

一、吸氧计算法253

(三)通气损害程度分级254

(二)肺气肿分级254

(一)气急的分级254

三、肺功能损害时几种病理改变的分级254

二、筒内贮氧量可供吸氧小时计算公式254

第十章心血管系统检查255

第一节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255

第二节 受体学说简介256

第三节 物理检查258

一、心脏测量258

二、不同年龄心尖搏动位置259

三、心缩排血量260

四、脉搏260

五、心率260

七、心脏杂音261

六、心音261

八、心律失常262

九、血压262

十、静脉压264

十一、心脏各部位压力的导管检查(右心)264

十二、中心静脉压264

十三、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分级267

十四、微循环267

十五、循环时间测定269

十六、冷压试验270

(二)阿托品试验二271

(三)心房起搏试验271

十七、药物试验271

(一)阿托品试验一271

(四)异丙基肾上腺素试验272

(五)心得安试验及钾盐试验272

十八、休克的诊断试验272

十九、心脏骤停时碳酸氢钠用量计算273

二十、雷诺氏病的简易试验273

第四节 生化检查273

一、碳酸酐酶活性测定273

五、体液容量274

四、尿中肌红蛋白(Mb)测定274

二、蛋白结合己糖(超微量法)测定274

三、血清黑藻糖测定(微量法)274

第五节 心电图(EKG)检查275

一、心电图的检查法275

(一)导联275

(二)波形及其临床意义276

二、运动试验281

第六节 空间心向量图检查282

第七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284

第八节 希氏束心电图(BHE)检查285

一、正常心音286

第九节 心音图检查286

二、心音变化的临床意义287

三、心脏杂音288

第十节 心动描记法(CKC)—心室壁运动失常的无创性检查290

第十一节 左心室功能的评价指标291

第十一章血脂类检查293

第一节 血清胆固醇测定293

一、总胆固醇测定293

二、胆固醇酯测定295

一、总脂测定296

二、磷脂类(血清或血浆)测定296

第二节 血脂测定296

三、游离胆固醇测定296

三、甘油三酯(TG)(三酸甘油酯)测定297

四、血清β脂蛋白肝素测定298

五、未(非)脂化脂肪酸(NEFA)(游离脂肪酸FFA)测定299

六、脂蛋白电泳299

七、脂蛋白增高或降低的诊断价值302

八、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试验303

九、肥胖症试验303

(一)食道钡剂透视及X线拍片305

二、诊断检查305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305

第一节 食管305

第十二章消化系统检查305

(二)食管镜(金属食管镜)检查306

(三)食管拉网检查306

(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试验307

第二节 胃309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309

二、胃液309

(一)检查方法309

(二)物理检查309

(三)化学检查311

(四)显微镜检查314

三、血清胃泌素测定315

四、蛋白质饮水试验316

五、钙滴注(钙兴奋)试验316

六、胰液泌素试验316

七、血清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试验316

八、几种胃肠胰肽类激素血中含量(不同细胞)317

九、胃癌的诊断试验317

十、腹腔内炎症的简易诊断试验318

十一、胃泌素试验318

十五、血清铝反应319

十四、血浆胃蛋白酶原测定319

十三、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测定319

十二、胃液的生化检测319

十六、血清胃壁细胞抗体(PCA)测定320

十七、五项生化互补试验320

十八、24h尿中多胺测定321

十九、X线钡剂检查321

二十、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321

二十一、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试验323

第三节 肠324

一、小肠324

(一)放射性核素检查324

(二)全消化道钡餐透视324

(三)乙状结肠镜检查325

(二)X线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检查325

(四)纤维结肠镜检查325

(一)生理解剖正常值325

二、大肠325

三、肠道疾病的诊断试验326

(一)粪脂定性试验326

(二)粪脂排泄定量测定327

(三)小肠吸收功能试验327

(四)类癌瘤和类癌综合征诊断试验328

(五)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328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329

第四节 肝脏检查329

(七)正常胃肠道分泌液中电解质含量329

(六)腹泻的诊断试验(胭脂红试验)329

二、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标准(病原学分型)332

(一)甲型肝炎(A型)332

(二)乙型肝炎(B型)332

(三)丙型肝炎(C型)333

(四)丁型肝炎(D型,δ-型肝炎)333

(五)戊型肝炎(E型)334

(六)乙型肝炎334

(七)庚型肝炎334

三、乙型肝炎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乙肝病毒标志物HBM)的检测335

(一)表面抗原-抗体系统335

(二)核心抗原-抗体系统337

(三)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系统(或eAg-eAb)系统340

(四)乙肝病毒(HBV)前S抗原与抗体测定342

四、δ抗原抗体系统344

五、乙型肝炎Dane颗粒抗原和抗体系统345

六、病毒性肝炎检测的新技术345

(一)HBsAg/IgM的检测345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346

(三)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346

(四)白细胞间素347

(五)聚合人白蛋白(PHSA)受体347

七、肝功能试验348

(一)黄疸指数与胆红素测定348

(七)HBeAg/抗-HBe的转换348

(六)血清中肝特异性抗原测定348

(二)蛋白质代谢机能试验356

1.血清总蛋白(T)、白蛋白(A)、球蛋白(G)及白蛋白/球)蛋白(A/G)测定356

2.血清蛋白纸上电泳357

3.血浆纤维蛋白元(超微量法)358

4.血清粘蛋白(血清糖蛋白)测定358

5.血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定性试验359

6.甲种胎儿球蛋白(AFP)定量试验359

7.脂蛋白纸上电泳分析360

9.蚁醛试验(醛凝试验,福尔马林试验)361

10.蒸馏水试验(谢氏法)361

8.氨基酸代谢试验361

11.血清蛋白结合己糖测定362

12.血清蛋白琼脂电泳分析362

13.血清铁蛋白(SF)检测(RIA法)363

14.β2-微球蛋白(β2-m)检测363

15.血清结合胆酸(SCG)放射免疫测定363

16.血清前清蛋白364

17.碱性胚胎蛋白(β-FP)364

18.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364

1.半乳糖耐量试验365

(三)碳水化合物(或糖类)代谢试验365

2.葡萄糖耐量试验366

3.肾上腺素试验367

(四)解毒功能试验367

1.马尿酸合成试验368

2.辛可芬氧化试验368

3.血氨及谷氨酸测定368

(五)排泄染料功能试验369

1.酚四溴酞钠试验(BSP试验)(溴磺肽钠)369

2.吲哚氰绿(ICG)试验370

(六)合成试验370

1.血铁含量测定370

3.血清乳酸与焦葡萄糖酸含量测定371

2.血清铜测定371

4.尿中葡萄糖醛酸测定372

5.尿中亮氨酸、酪氨酸测定372

(七)呼出气体内丙酮测定372

(八)醛固酮(醛酮)测定372

(九)利尿试验372

(十)Vitk试验373

(十一)色氨酸耐量试验(ITT)373

(十二)门静脉高压的诊断试验373

八、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374

九、肝血流图检查375

一、胃肠道丢失蛋白测定376

第五节 消化系统功能测定376

二、胃肠道失血量的测定378

三、131Ⅰ(125Ⅰ)-玫瑰红(或BSP)排泄试验379

四、脂肪吸收试验382

第六节 胆道检查383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383

二、胆囊检查383

(一)定位法383

(二)十二指肠液检查384

(三)胆囊造影387

(四)胆管造影388

(五)B型超声波的声像图检查389

二、物理检查390

第七节 脾脏检查390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390

三、机能检查391

(一)肾上腺素试验(脾功能试验或唐氏试验)391

(二)B型超声波检查391

第八节 胰腺的检查392

一、正常生理解剖数值392

二、胰液检查392

三、血液生化检查393

(一)胰淀粉酶测定393

(三)血糖测定394

(二)血清脂肪酶测定394

(四)脂肪耐量试验395

(五)胰液素-吗啡试验395

(六)血中酮体测定395

(七)新斯的明试验395

(八)抗凝血酶试验395

四、尿液检查396

(一)尿糖396

(二)肾性糖尿与糖尿病糖尿的鉴别——一种鉴定肾阈的方法(Garfield法)396

(三)尿淀粉酶396

五、粪便检查396

六、十二指肠液内胰淀粉酶测定397

(一)葡萄糖耐量试验398

七、胰腺功能检查398

(二)饭后2h血糖测定399

(三)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399

(四)伊克斯统及罗斯氏试验400

(五)胰岛素耐量试验400

(六)葡萄糖+胰岛素耐量试验401

(七)尿糖定性及定量试验402

(八)肾上腺素散瞳试验402

(九)甲苯磺酰丁脲(D860)钠盐试验(简称甲磺丁脲试验)402

(十三)淀粉耐量试验403

1.Lundh试验403

(十四)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403

(十)亮氨酸试验403

(十二)血浆胰岛素测定403

(十一)饥饿试验403

2.胰泌素-胰酶泌素试验404

3.增量胰泌素试验404

(十五)胸、腹水穿刺液中淀粉酶测定404

(十六)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例)404

(二十)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试验405

(十九)血钙测定405

1.直接胰腺刺激试验405

(十八)血清正铁血红蛋白测定405

(十七)血清胰脂酶测定405

2.间接胰腺刺激试验406

3.体液中淀粉酶含量406

4.血液中CCK-PZ含量测定406

(二十一)胰岛素释放试验406

(二十二)C肽测定406

(二十三)肾廓清淀粉酶/肌酐比率测定409

八、B型超声波检查410

九、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411

十、放射性同位素检查412

(一)胰腺扫描412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413

第九节 粪常规检查414

一、标本采集414

二、物理检查415

三、生化检查417

四、显微镜检查418

五、大便培养420

六、电镜检查420

第十节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临床应用420

一、临床应用421

二、MRI检查的优缺点423

三、MRI检查应注意事项423

二、酸性磷酸酶(ACP,APP)测定424

一、血清中酶增高或降低的原因424

第十三章酶类检测424

第一节 血清酶的测定424

三、碱性磷酸酶(AIP,AKP,u)测定(磷酸苯钠法)425

四、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同功异构酶测定:电泳法427

五、血清淀粉酶(SAI)测定428

六、脂肪酶(SL)测定428

七、转氨酶(GPT)测定(u)429

八、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γ-GT)测定433

九、血清5′-NT或5′-ND(5′-核苷酸酶)测定436

十、血清亮氨酸氨基多肽酶(LAP)测定436

十一、单胺氧化酶(MAO)测定437

十二、血清醛缩酶(AId)(又名己糖酶)活性测定438

十三、胆碱酯酶(ChE)测定439

十四、鸟嘌呤酶(GD)测定441

十五、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ASAL)测定441

十六、磷酸肌酸激酶(CPK)测定441

十七、乳酸脱氢酶(LDH)测定443

十八、乳酸脱氢酶的同功异构酶(圆盘电泳法)测定444

十九、a-羟丁酸脱氢酶(HBD)测定445

二十、铜氧化酶(又叫铜蓝蛋白)测定445

二十一、血清谷胱甘肽酶测定446

二十二、l-磷酸果糖醛缩酶测定446

二十六、尿素合成鸟氨酸循环中的酶类测定447

二十五、丙酮酸激酶(PK)测定447

二十三、磷酸己糖异构酶测定447

二十四、磷酸己糖变位酶测定447

二十七、脂酶类测定448

二十八、三羧酸循环的酶类测定449

二十九、糖代谢中其他酶类测定449

三十、氧化酶测定450

三十一、谷胱甘肽还原酶测定451

三十二、血中过氧化氢酶的测定451

三十三、谷氨酸脱氢酶测定451

三十四、葡萄糖醛酸甙酶测定451

三十七、泪液溶菌酶(琼脂平皿法)测定452

三十五、抗纤溶酶测定452

三十六、血清溶菌酶(Muramidase)测定452

三十八、δ氨基-酮戊酸脱氢酶(ALA脱氢酶)测定(全血)453

三十九、腺苷脱氨酶(ADA)测定453

四十、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酶(GPN)测定453

四十一、肌肉型醛缩酶(M-ALD)测定454

四十二、a1-抗胰蛋白酶(a1-AT)测定454

四十三、2′-5′寡腺核苷酸合成酶(2′-5′A合成酶)测定454

第二节 尿酶测定455

一、尿淀粉酶(稀释法)测定455

四十四、透明质酸测定455

二、尿液LDH测定456

三、尿溶菌酶测定456

四、尿液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测定(比色法)458

五、鲎溶解物试验(LLT)458

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458

七、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测定459

八、乳酸脱氢酶(LDH)测定459

九、尿中碱性磷酸酶(AKP)测定459

十、尿液过氧化酶、GOT、β-葡萄糖苷酸酶测定459

二、肾脏位置460

四、肾单位460

三、肾下垂分度460

第十四章泌尿系统检查460

一、肾脏重量460

第一节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460

五、肾脏再生修复所需时间461

六、肾脏破坏程度与生理功能461

七、膀胱容量461

八、肾脏的内分泌功能462

(二)有机物464

(一)总固体464

九、肾脏细胞数464

一、正常尿中的化学成分464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464

(三)无机物465

(四)正常24h尿中化学成分含量465

(五)疾病时尿中不正常成分466

二、尿的物理检查467

三、尿的化学检查470

(一)尿葡萄糖(即尿糖)试验470

(二)尿酮(丙酮或醋酮)471

(三)尿蛋白试验472

(四)凝溶蛋白(本周氏蛋白)试验474

(五)隐血试验(尿血红蛋白测定)474

(六)尿乙酰乙酸(双醋酸)及β-羟丁酸定性试验474

(七)尿三胆试验475

(八)乳糜尿试验476

(九)重氮反应476

(十)尿液三杯试验476

(十一)三杯尿试验476

四、尿的化学检查477

(十五)氯化铵负荷试验477

(一)无机物检查477

(十三)黑色素尿试验477

(十四)尿癌试验(即尿玫瑰红试验)477

(十二)脓反应477

(二)尿中有机物检查480

五、尿的显微镜检查483

第三节 肾功能试验490

一、尿渗透压测定(冰点法)490

二、甘露醇试验490

五、浓缩试验491

四、稀释试验491

三、L试验法491

六、简化浓缩试验492

七、抗利尿剂浓缩试验(脑垂体后叶素浓缩试验)492

八、每3h尿比重试验(Zimnifsky试验)493

九、昼夜尿比重试验(莫氏试验)(Mosenthal试验)493

十、尿浓缩与稀释功能试验494

十一、酚红排泄试验(PSP试验)495

(二)尿素廓清试验(即尿素清除率,或脲清除率)497

十二、肾小球清除率497

(一)菊粉清除率497

(三)24h内生肌酐清除率498

(四)肾小球滤过比例(F.F.)499

(五)肾血流量测定法(用酚红肾清除率测定)499

十三、尿/血浆尿素或肌酐比例测定500

十四、肾功能衰竭指数测定501

十五、尿钠浓度测定501

十六、肾小管重吸收功能501

十七、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502

十八、选择性蛋白尿检查503

十九、尿盘状蛋白电泳503

二十、红细胞中胍含量测定504

二十一、酸碱平衡试验: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504

二十二、非蛋白氮测定(微量测定)504

二十三、血尿素氮(血中脲氮)测定505

二十四、血中肌酐(Cr)测定505

二十六、血中尿酸测定506

二十七、血浆蛋白测定506

二十五、血中肌酸测定506

二十八、血脂测定507

二十九、肾脏指数(RI)507

三十、摄取指数507

三十一、净酸分泌(μVH+)试验508

三十二、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508

(一)腹部平片509

(二)肾孟造影509

一、泌尿系统疾病的放射线检查509

第四节 仪器检查509

(三)肾动脉造影510

(四)肾周围充气造影511

(五)逆行膀胱造影511

二、肾脏病放射性核素检查511

(一)放射性核素肾图(131Ⅰ-邻碘马尿酸钠肾图)511

(二)肾扫描:203Hg-新醇聚集试验(又名203Hg-新醇肾图)519

(三)肾血浆流量测定520

(四)肾小球滤过率测定522

三、肾脏B超声检查523

三、肾活检方法524

二、肾活检禁忌症524

第五节 肾活体组织检查524

一、适应症524

第六节 肾脏同位素检查526

二、血红蛋白携氧能力529

四、血小板529

三、白细胞寿命529

五、血液组成529

一、红细胞529

第一节 生理解剖正常值529

第十五章血液系统检查529

六、血型530

第二节 血液的物理检查530

一、全身血量530

二、固体总量530

三、容积530

四、比重531

五、粘度531

六、酸碱度(动脉血)531

七、骨髓内压力531

二、红细胞532

一、血红蛋白532

第三节 血液中各种细胞检查532

三、红细胞容积(压积)533

四、血液指数534

(一)相对指数计算534

(二)容积指数(容量指数)535

(三)饱和指数535

(四)绝对指数535

2.红细胞平均厚度536

3.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容量)(MCV)536

1.红细胞平均直径(μm)536

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pg)537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g%)537

6.网织红细胞计数538

7.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mm/h)539

8.血小板计数(BPC)541

9.白细胞及其分类(WBC及DC)542

第四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法546

一、原理546

二、检查方法546

二、骨髓各系统细胞大小及形态特征548

一、各年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548

三、骨髓液细胞分类检查正常值548

四、骨髓液各成形物正常比例548

第五节 骨髓细胞检查548

四、白细胞皮内试验548

七、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比率变化的临床意义554

六、巨核细胞计数(涂片法)554

八、骨髓增生程度554

五、骨髓有核细胞计数554

十、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试验555

(一)骨髓粒细胞贮备功能测定555

九、年龄与细胞的关系555

第六节 血液中化学成分检查556

(五)粒细胞寿命测定556

一、血清中无机盐(电解质)测定556

(一)氯化物(C1-)测定556

(四)溶菌酶测定556

(三)白细胞凝集素测定556

(二)肾上腺素试验556

(二)血清钠(Na+)测定557

(三)血清钾(K+)测定557

(四)血清钙(Ca++)测定558

(五)血清无机磷(P++)测定559

(六)血清镁(Mg++)测定560

二、血清中微量元素测定561

(一)血清锌(Zn++)测定561

(二)血铜(Cu++)测定561

(三)铜蓝蛋白测定562

(四)血清铁(Fe+++)测定562

(五)转运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测定563

(六)去铁敏(Desferol)试验(即铁络合物去铁氧胺)564

(七)血清砷(As+++)测定564

(十二)血镉测定565

(十五)血碲测定565

(十四)血钼测定565

(十三)血锡测定565

(十六)血矾测定565

(十一)血汞测定565

(十)血铅(Pb++)测定565

(九)血清钴(CO++)测定565

(八)血清锰(Mn++)测定565

(十八)血清镍(Ni)测定566

(十九)血清中银(Ag)测定566

(十七)血清硒测定566

(二)VitB12(pmol/L)569

(一)VitA(μmol/L)569

(三)同位素Vit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569

三、血清中维生素类含量及有关诊断试验569

(七)VitB1测定(全血μmol/L)570

(六)VitE测定570

(八)VitB6测定570

(五)VitC测定570

(四)血清叶酸量测定570

(三)血中乳酸测定571

(二)高铁血红蛋白571

(四)血中丙酮酸测定571

(一)血清中游离肝素571

四、全血中有机化学成分测定571

第七节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试验572

(七)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含量测定572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CFT)572

(六)治疗性诊断试验572

(五)组氨酸负荷试验[即亚胺甲酰基谷氨酸(FIGLU)排泄试验]572

二、出血时间(BT)测定574

三、“红斑狼疮现象”寻找法574

三、阿斯匹林耐量试验575

四、人甲皱皮肤微循环检查576

五、血小板第3因子(PF-3)活性测定576

六、血小板粘附(粘着)性的体外测定(Salzman法)577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578

八、血小板凝聚试验(简易法)579

九、血块退缩(收缩或回缩)试验——常用方法579

十、血块回缩试验——定量法(Mucfarlane氏法)579

十一、血块收缩度测定580

第八节 凝血因子检查580

一、血液凝固时间(CT)测定580

二、再钙化时间(即复钙时间)测定581

三、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奎肯—期法)581

四、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鉴别试验582

五、凝血酶原消耗试验(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CT,或血清剩余凝血酶原时间)583

七、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584

六、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584

八、凝血酶生成试验585

九、凝血酶原测定585

十、凝血酶凝固时间测定585

十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即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测定586

十二、凝血酶凝结时间测定586

十三、加甲苯胺蓝后凝血酶凝结时间测定587

十四、蝰蛇毒时间测定587

十五、凝血因子的检查587

(一)第Ⅴ因子测定587

(三)第Ⅷ因子(PTC)量测定588

(二)第Ⅶ因子的测定588

(五)第Ⅹ因子测定589

(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在血清或血浆中含量589

(七)第Ⅺ因子测定589

(四)第Ⅸ因子测定589

(八)第Ⅻ因子(Hageman因子)测定590

(九)第ⅩⅢ因子(纤维蛋白原稳定因子)测定590

十六、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时间)测定590

十七、游离肝素时间测定591

十八、抗凝物质鉴定试验591

十九、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591

(二)简易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试验592

二十、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检查592

(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测定592

(三)纤维蛋白溶酶原(胞浆素原)测定(酪蛋白分解法)593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定量测定594

1.乙醇凝胶试验594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594

3.稀释3P试验(SDPS)(连续稀释鱼精蛋白试验)595

4.葡萄球菌聚集试验595

5.絮凝试验(乳胶絮凝抑制试验)595

4.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596

2.血块溶解法596

3.血浆凝块溶解法596

(五)纤维溶解试验596

1.纤维蛋白溶解活力测定596

5.优球蛋白溶解法597

二十一、血清剩余凝血酶原时间测定597

二十二、血清剩余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598

二十三、DIC的检查599

1.实验室诊断标准599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数值600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症的鉴别600

4.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测定600

7.13个凝血因子正常值、含量及临床意义601

第九节 溶血性疾病的诊断试验601

5.DIC时各种凝血试验结果601

6.诊断DIC的新试验601

一、黄疸指数及胆红素测定605

二、尿三胆检查605

三、粪胆原测定606

四、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氏)试验607

五、红细胞寿命检查法607

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Sanforol氏法)607

(一)温(孵)育后红细胞脆性试验608

(一)自体(自身)溶血试验609

七、溶血试验609

(二)红细胞机械脆性试验609

(二)冷溶血试验(杜-赖氏试验)610

(三)红细胞热溶血试验611

(四)简易酸溶血试验611

(五)酸溶血试验(Ham试验)611

(六)蔗糖溶血试验611

(七)冷凝集试验612

八、溶血性贫血的诊断试验612

九、红细胞滚动试验614

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检查614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614

(二)变性珠蛋白(Heinz)小体检查616

十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氏试验)617

十二、胰蛋白酶试验618

十三、珠蛋白异常的检查618

(一)不稳定血红蛋白检查618

(二)血红蛋白包涵体生成试验619

(三)镰状红细胞贫血的鉴定试验619

1.血红蛋白S胶-溶试验619

2.红细胞镰变试验619

(四)胎儿血红蛋白测定620

1.抗碱血红蛋白[血红蛋白F(碱变性试验)]测定620

(七)血红蛋白电泳(淀粉胶法)621

(六)血红蛋白C试验621

(五)血红蛋白溶解度测定621

2.血红蛋白F洗脱试验(酸洗脱法)621

(八)血红蛋白种间杂交试验622

(九)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查623

(十)血液结合素试验623

十四、血浆铁、总铁结合量测定623

十五、嗜异性凝集试验(Paul-Bunnel氏试验)623

十六、血小板凝集试验624

十七、白细胞凝集试验624

十九、间接嗜碱细胞脱粒试验625

十八、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625

二十、硝基四氮唑蓝(NBT)试验626

二十一、溶菌酶测定626

二十二、凝溶蛋白检查626

二十三、血浆蛋白电泳626

二十四、染色体的检查627

第十节 血细胞形态的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查627

一、去氧核糖核酸(DNA)染色法(Feulgen氏反应)627

二、核糖核酸(RNA)染色法(甲绿-派若宁染色法)628

三、糖元(PAS)染色法(过碘酸-碱性复红反应)629

四、脂类染色法630

五、过氧化酶染色法631

七、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632

六、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法632

八、铁染色法633

九、蛋白结合硫氢基染色法(Barrnett氏与Seligeman氏DDD法)633

十、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甲?反应法)634

十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染色法(红红胞G-6-PD洗脱染色法)634

十二、酸性磷酸酶染色法(硫化钴染色法)635

十三、非特异性酯酶测定(醋酸萘酚染色法)636

十四、血细胞胆碱酯酶测定636

十五、丙酮酸激酶(P.K.)测定636

(二)尿液水解试验637

(四)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637

(三)点彩红细胞计数637

(一)热盐水溶解试验637

十六、其他检查637

(五)冷溶血(PL)试验638

第十六章内分泌腺系统检查639

第一节 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639

一、生理解剖正常值639

二、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639

(一)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RH)兴奋试验639

(二)垂体各种激素测定640

1.垂体前叶激素测定640

2.垂体后叶激素测定643

3.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644

(一)下丘脑综合征647

三、下丘脑-垂体疾病时的诊断试验647

(三)前(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诊断试验648

1.垂体性侏儒诊断试验648

(二)下丘脑-垂体闭经诊断试验648

2.成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诊断试验649

(四)前(腺)脑垂体机能亢进症的诊断试验651

(五)后(神经)脑垂体机能减退症——尿崩症(Diabetesinsipidus)诊断试验652

(六)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症(SIADH)656

四、垂体破坏程度与临床表现656

三、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657

1.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17-OHCS)测定657

(一)24小时尿中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测定657

Ⅰ.肾上腺皮质657

二、成人24小时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平均分泌量、血浓度及尿中排泄量657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据657

第二节 肾上腺功能检查657

2.24小时尿17-生酮类固醇(17-KGS)〔尿总17羟皮质类固醇(17生酮法)〕测定659

3.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659

4.尿11去氧17羟和11氧17羟类固醇测定661

1.血浆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662

(二)血浆中皮质激素代谢产物的测定662

2.血浆11羟皮质类固醇(11-OHCS)测定662

5.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测定662

6.24小时尿中醛固酮排出量662

3.醛固酮测定(Minick-Conn法)663

4.肾素-血管紧张素(血浆肾素活性)测定664

5.总皮质醇测定(放射免疫法最敏感)665

6.睾丸酮与睾丸酮类似物测定665

7.孕酮测定(用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分析法)666

8.ACTH测定(RIA法)666

9.皮质醇、脱氢表雄酮等分泌率测定(用放射示踪激素稀释法)666

四、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即鉴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试验)666

(一)血糖测定666

(三)皮质素水试验(水负荷试验)667

(二)嗜酸细胞计数667

(四)皮质素试验668

(五)ACTH兴奋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试验)(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试验)668

(六)罗-开-鲍三氏水试验(饮水试验,凯普勒水试验)671

(七)地塞米松(氟美松)抑制试验(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心抑制试验)672

(八)甲吡酮(双吡啶异丙酮)试验(SU4885或Metoprone试验)674

(九)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特殊试验675

1.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675

2.高盐抑制试验675

3.安体舒通试验(螺旋内酯治疗试验)675

8.血浆肾素活性测定676

7.氨苯喋啶试验676

6.唾液中钠钾比率测定676

4.钾负荷试验676

5.限钠试验676

Ⅱ.肾上腺髓质677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据677

二、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678

(一)药理学试验678

1.阵发性高血压诊断试验(激发试验)678

2.持久性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诊断试验679

3.持久性高血压诊断试验680

(二)化学测定681

1.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即尿邻苯二酚胺)测定681

3.24小时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即儿茶酚胺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测定682

2.血中儿茶酚胺测定(血浆邻体二酚胺)682

Ⅲ.放射免疫分析检查683

一、人血浆皮质醇测定683

二、血浆肾素活性的测定684

三、血浆血清素(5-HT、5-羟色胺)测定684

第三节 甲状腺检查684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据684

二、甲状腺功能检查686

(一)基于甲状腺激素对组织的试验686

1.基础代谢率(BMR)测定686

3.血清胆固醇测定688

2.反射松弛时间688

4.甲状腺机能亢进诊断指数689

(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测定689

1.血清蛋白结合碘(正丁醇提取碘,PBⅠ)化学方法测定689

2.丁醇提取碘(BEL)测定691

3.甲状腺素(碘)树脂柱吸收法691

4.血清甲状腺素(T4)测定691

5.总甲状腺素(TT4)测定691

6.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691

7.131Ⅰ或125Ⅰ-T3树脂摄取试验(RT3U)691

8.125Ⅰ-T3树脂摄取试验(T3RU)692

9.血浆结合125Ⅰ-T3比值树脂测定法693

10.131Ⅰ或125Ⅰ-T3红细胞摄取试验(ET3U)695

11.碘化酪氨酸脱碘试验695

12.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696

13.T3放射免疫测定697

14.血清总甲状腺素(总T4)(TT4)测定697

15.T4放射免疫测定法699

16.T4竞争性蛋白结合测定700

17.放射性血浆蛋白结合碘(PB131I或PB125Ⅰ)试验700

18.丁醇提取131Ⅰ(BE131Ⅰ或BE125Ⅰ)试验701

(三)基于甲状腺聚碘功能的试验702

1.甲状腺摄(吸)碘试验702

2.早期甲状腺吸131Ⅰ率试验710

(四)根据垂体与甲状腺轴设计的试验712

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抑制试验712

2.血清甲状腺激素(T4)抑制试验714

3.碘化钾抑制试验716

4.甲状腺吸131Ⅰ机能抑制试验716

5.甲状腺吸131Ⅰ刺激试验716

6.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测定(放射性免疫法)717

7.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718

8.促甲状腺激素(TSH)刺激试验(TSH兴奋试验)(一)719

(1)外源性TSH兴奋试验720

9.促甲状腺素(TSH)兴奋试验(二)720

(2)内源性TSH兴奋试验722

10.有效甲状腺素比值(ETR)测定722

11.尿中排131Ⅰ率试验723

12.尿中甲状腺素竞争蛋白结合分析法724

13.甲状腺对血浆131Ⅰ清除率试验725

14.红细胞131Ⅰ与血浆131Ⅰ比率试验726

15.唾液聚131Ⅰ率试验726

16.颈-大腿放射性比值测定727

(五)血清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测定727

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树脂摄取率727

3.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法及其改良法728

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测定728

2.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结合力(TBA)测定728

5.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Ⅰ)测定729

(六)骨龄测定732

(七)血清铜、铁测定732

(八)尿肌酸、肌酐测定732

(九)甲状腺激素结合试验(THBT)或125Ⅰ-T3试验732

(十)游离甲状腺激素(FT4、FT3)浓度测定733

(十一)抗甲状腺抗体(自身免疫抗体)测定734

(十二)五胃酶素(pentagastin)试验735

第四节 甲状旁腺功能检查735

一、生理解剖正常值735

(二)血钙减少试验736

二、甲状旁腺功能检查736

(一)血钙测定736

(三)人工促成血钙减少试验737

(四)丰氏双氢速变固醇试验737

(五)钙耐量试验(钙负荷试验)737

(六)尿钙测定738

(七)尿钙、磷排泄试验739

(八)过度换气试验739

(九)磷的测定740

1.血磷测定(无机磷)740

2.尿磷测定740

(十四)高血钙可的松试验743

(十三)甲状旁腺危象743

(十)静脉钙负荷试验(Howard试验)743

(十二)皮质醇抑制试验743

(十一)钙快速滴注抑制试验743

第十七章生殖系统745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的有关检查及诊断试验745

一、精液检查745

二、血浆睾酮测定747

三、前列腺液检查747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有关检查及诊断试验748

一、子宫阴道检查748

二、尿中孕二醇测定749

三、早期(3个月以内)妊娠诊断试验750

四、预产期计算752

五、围产期的计算753

六、翻身试验(Cant氏法或ROT试验)753

七、各种内分泌激素测定753

(一)人胎盘激素及其功能测定753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753

2.血中胎盘泌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756

3.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Spi或Pappc,现多称为PSβ1G)758

4.雌激素761

5.孕激素764

8.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测定765

6.皮质醇测定765

7.随意尿的雌激素/肌酐(E/C)比值测定765

9.血浆游离雌三醇(E3)测定766

10.甲胎蛋白测定(AFP,aFP)767

(二)动力学试验768

1.催产素刺激试验(OCT)768

2.去氢异雄酮负荷试验769

八、有关酶的测定770

(一)抗热碱性磷酸酶(妊娠血清耐热性碱性磷酸酶,HSAP)770

(二)催产素酶(又称胱氨酸胺肽酶,CAP)771

(三)组氨酶(即二胺氧化酶,DAO)771

一、判断胎儿成熟程度772

第三节 子宫内胎儿发育的诊断指标772

二、胎儿先天畸形的宫内诊断试验774

三、胎儿宫内储备力的判断试验775

第四节 胎盘的同位素检查777

一、原理777

二、检查方法778

三、适应症及临床意义778

五、脊髓腔造影所显示的小脑扁桃体的正常位置780

四、大脑表面面积780

三、中脑导水管780

二、脑干总长780

第一节 生理解剖正常值780

第十八章神经系统780

一、头皮平均厚度780

六、大脑重量781

七、大脑细胞数781

八、纠正因子计算781

九、头颅指数计算机化式781

十、正常头围数值表781

四、体位783

七、颈部783

六、头部783

五、体表783

二、精神状态783

三、语言能力783

一、意识状态783

第二节 一般检查783

八、脊柱784

第三节 物理检查784

一、颅神经784

二、运动系统787

三、感觉系统检查790

四、反射检查792

五、失语症及失用症796

六、植物神经检查797

第四节 穿刺检查799

一、穿刺方法799

(一)腰椎穿刺799

(二)小脑延髓池穿刺法799

(三)脑室穿刺800

(四)眶顶穿刺801

(一)物理检查802

2.脑脊液总量802

1.脑脊液形成及循环802

二、脑脊液检查802

(五)前囟穿刺802

3.脑脊液的功能803

4.脑脊液压力803

5.脑脊液外观814

(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818

1.正常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值818

2.脑脊液中细胞数改变的临床意义818

3.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822

(三)脑脊液生化检查及其临床意义826

1.蛋白质检查826

2.葡萄糖含量变化841

3.氯化物(氯化钠)改变844

4.脑脊液梅毒血清学试验846

5.脑脊液中电解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846

6.脑脊液中重金属含量及其临床意义848

7.脑脊液中各种有机物的含量849

8.脑脊液中脂类变化及其临床意义855

9.脑脊液中维生素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856

10.脑脊液中酶的检查857

11.猪囊虫病的有关试验863

12.脑脊液的真菌检查865

13.细菌性脑膜炎的快速诊断试验865

(二)腰穿后头痛的防治870

(一)预防脑疝870

三、腰椎穿刺检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870

(三)脊髓疾患穿刺时应注意事项871

(四)各种化验脑脊液需用量871

(五)脑脊液标本腰穿后应立即送检872

(六)含血脑脊波的原因分析872

(七)腰穿引起人工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872

第五节 造影检查873

一、脑血管造影873

二、气脑造影874

三、脑室造影876

五、上矢状窦造影877

四、脊髓造影877

一、手神经功能简单的新的检查方法878

二、角膜下颏反射878

第六节 诊断试验878

三、脑死亡的简易试验——阿托品试验879

四、交感神经紧张症及副交感神经紧张症的药物试验879

(一)肾上腺素试验879

(二)匹罗卡品试验879

(三)阿托品试验880

五、诊断神经衰弱的五种有意义的客观检查法880

六、乙酰胆碱皮内试验诊断MBD(脑功能轻微失调)(主要观察10~11岁儿童)882

九、单胺检查883

七、同位素吸收试验883

八、过氧化酶(联苯胺)试验883

十、多胺检查884

第七节 脑电图检查884

一、脑电发生884

二、常见脑波频率与波幅885

三、波幅标准885

四、波型885

五、正常脑电图886

六、异常脑电图886

一、原理887

第八节 脑电阻图(脑血流图)887

二、脑电阻图正常值888

三、临床意义889

第九节 脑超声波检查889

一、仪器889

二、原理889

三、适应症889

四、操作方法890

五、正常波型890

一、诊断原理891

第十节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脑扫描(简称CT)891

七、脑超声波检查计算法891

六、病理波型891

二、临床应用892

(一)正常图像892

(二)异常图像892

三、x线体层脑扫描与气脑和脑血管造影及同位素脑扫描的对比894

四、CT的临床评价894

五、CT的应用范围895

六、CT的优点897

七、CT的缺点及存在的问题898

第十一节 血液流变学(Hemorhedogy)898

二、肌电图的形成原理903

一、检查方法903

第十二节 肌电图检查903

三、正常肌电图904

四、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904

五、不同类型肌电活动的临床意义904

(一)自发性活动904

(二)收缩时活动904

(三)最大收缩时活动类型904

(四)其他904

一、正常值905

二、临床意义905

第十三节 皮肤感觉时值测定905

六、肌电位测定905

第十九章五官科有关数据906

第一节 视觉器官——眼906

一、眼眶有关数值906

二、眼睑解剖数值907

三、泪器解剖数值907

四、角膜908

五、眼球909

六、巩膜909

七、前房910

八、瞳孔911

十三、视网膜913

十二、玻璃体913

九、晶状体913

十一、脉络膜913

十、睫状体913

十四、眼球各部与角膜缘的最短距离915

十五、眼睑915

十六、结膜916

十七、眼外肌长、宽916

十八、各种年龄的最大调节力与近点距离916

十九、视力检查916

二十、视野917

二十一、眼压(P。,kPa)918

(二)眼压变动检查919

(一)眼压差值(kPa)919

二十二、眼压试验方法919

(三)眼球压迫试验920

(四)各种负荷试验(或激发试验)921

(五)前房角镜检查923

(六)闭角性青光眼前房检查标准923

二十三、眼动脉压(视网膜中央动脉压)924

二十四、视网膜眼底病变分级925

第二节 耳鼻咽喉科的医用数据及试验925

一、常用生理解剖数据925

(一)鼻925

(三)耳926

(二)喉926

二、听力的计算单位及正常值927

(一)听力的定义927

(二)声压级的计算公式927

(三)听力级(单位:dB)927

(四)正常听力标准927

(五)听力损伤程度的分级928

三、听力检查法928

(一)语言检查法928

(二)秒表检查法929

(三)音叉检查法929

(四)听力计检查法932

(五)婴幼儿听力检查法936

(六)伪聋检查法937

(七)前庭机能检查法939

1.自发症状检查法939

2.诱发症状检查法942

第二十章附表950

第一节 正常与疾病时的脑脊液变化表950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接种表960

第三节 计划免疫程序表986

第四节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期一览表991

1998《临床常用医疗数据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光汉,石广礼等编著 1998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临床常用药物手册(1999 PDF版)
临床常用药物手册
1999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临床常用中药手册(1962年04月第1版 PDF版)
临床常用中药手册
1962年04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常用数据手册(1977 PDF版)
临床常用数据手册
1977
临床理疗手册( PDF版)
临床理疗手册
常用医学数据及其临床意义( PDF版)
常用医学数据及其临床意义
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  上(1985 PDF版)
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 上
1985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临床医师理疗手册(1959 PDF版)
临床医师理疗手册
195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实用激光医疗手册(1991 PDF版)
临床实用激光医疗手册
1991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临床检验及医疗诊断数据(1994 PDF版)
临床检验及医疗诊断数据
1994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简明临床数据手册(1991 PDF版)
简明临床数据手册
1991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临床常用数据公式手册(1979 PDF版)
临床常用数据公式手册
1979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临床常用中药手册(1994 PDF版)
临床常用中药手册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别名辞典(1994 PDF版)
中药别名辞典
1994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袖珍常用医学数据手册(1996 PDF版)
袖珍常用医学数据手册
1996 北京:金盾出版社
儿科临床常用诊疗数据公式(1983 PDF版)
儿科临床常用诊疗数据公式
1983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