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简明教程》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一、古生物学的内容及研究对象1

二、化石形成的条件和保存类型2

(一)实体化石2

1.未变实体2

2.变化实体2

3.模铸化石3

(二)遗迹化石3

(三)化学化石5

三、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5

(二)古生物的命名6

(一)分类单位6

四、生物与环境8

(一)现代海洋环境分区及海洋生物9

1.海洋环境因素的特点9

2.现代海洋分区及海洋生物9

3.海洋生物及其生活方式11

(二)大陆环境与陆生生物11

(三)生物的埋葬11

1.原地埋葬12

2.异地埋葬12

3.原地埋葬和异地埋葬的判别12

五、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13

(一)生命起源的问题13

1.进化的证据14

(二)生物的进化14

2.进化的方向和特点15

3.进化的因素17

六、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19

(一)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意义19

(二)古生物学的生物学意义22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23

一、概述23

(一)鞭毛虫纲(Mastigophora)23

(四)肉足虫纲(Sarcodina)24

二、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24

(一)一般特征24

(三)孢子虫纲(Sporozoa)24

(二)纤毛虫纲(Ciliata)24

(二)放射虫的分类25

1.多孔放射虫目(Porulosida)25

2.极孔放射虫目(Osculosida)26

(三)地史分布及生态简述26

三、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a)26

(一)一般特征26

(二)外壳物质成分、形态及基本构造27

1.外壳物质成分27

2.外壳形态及基本构造28

3.外壳口孔和壳面纹饰31

4.壳壁分层及管系31

2.串珠虫目(Textulariida)33

1.奇杆虫目(Allogromiida)33

(三)有孔虫的分类33

3.内卷虫目(Endothyrida)34

4.纺缍?目(Fusulinida)35

5.小粟虫目(Miliolida)35

6.轮虫目(Rotaliida)35

四、纺缍?目(Fusulinida)38

(一)一般特征38

(二)外壳形态和构造38

1.外壳形态38

2.外壳基本构造38

3.外壳切面和度量40

(三)分类40

(四)纺缍?的演化趋向和地史分布46

(一)有孔虫生态简述48

五、有孔虫生态和地史分布概况48

(二)有孔虫地史分布概况51

第三章 海绵动物门和古杯动物门52

一、海绵动物门(Spongiaria)52

(一)一般特征52

(二)骨骼形态53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54

1.普通海绵纲(Demospongea)54

2.玻璃海绵纲(Hyalospongea)54

3.钙质海绵纲(Calcispongea)55

4.托盘石类(Receptacutitids)55

(二)形态及构造56

(一)概述56

二、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56

(四)生态及地史分布56

(三)分类及代表属57

1.单壁古杯纲(Monocyathea)57

2.古杯纲(Archaeocyathea)57

3.珊瑚古杯纲(Anthocyathea)57

第四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59

一、概述59

二、水螅纲(Hydrozoa)60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60

(二)层孔虫目(Stromatoporida)61

1.骨骼构造61

2.化石代表61

3.生态及地史分布62

三、钵水母纲(Scyphozoa)63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63

(二)钵水母亚纲(Scyphomedusae)63

(三)锥石亚纲(Conulata)63

四、珊瑚纲(Anthozoa)64

(一)概述64

(二)骨骼的基本构造与软体关系64

(三)分类64

1.钝胶珊瑚亚纲(Ceriantipatharia)65

2.八射珊瑚亚纲(Octocorallia)65

3.菟海葵珊瑚亚纲(Zoantharia)65

2.复体外形66

1.单体外形66

五、皱纹珊瑚目(Rugosa)66

(一)珊瑚体外形66

(二)珊瑚体各部构造67

1.外壁67

2.萼部或杯部68

3.隔壁及其发生顺序68

4.隔壁类型69

5.鳞板和泡沫板69

6.横板70

7.轴部构造70

8.轴管和内墙70

(四)构造类型71

9.内沟71

(三)骨骼的微细构造71

(五)分类和化石代表72

1.扭心瑚珊亚目(Streptelasmatina)72

2.柱珊瑚亚目(Columnarina)74

3.泡沫珊瑚亚目(Cystiphyllina)77

(六)地史分布和演化趋势78

1.地史分布78

2.演化趋势79

六、异珊瑚目(Heterocorallia)79

2.隔壁81

1.外壁81

(一)外形和骨骼构造81

七、硬珊瑚目(Scleractina)81

3.鳞板和横板82

4.壁柱和壁柱叶片83

5.中轴83

(二)化石代表83

八、横板珊瑚目(Tabulata)84

(一)外形84

(二)骨骼构造84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85

1.无连接构造类86

2.有连接构造类87

九、珊瑚的生态89

第五章 蠕形动物门(Vermes)90

一、概述90

二、分类及地质学意义91

(一)扁虫动物门(Platyhelminthes)91

(二)纽虫动物门(Nemertinea)91

(三)线虫动物门(Nemathelminthes)91

(四)环节动物门(Annelida)91

第六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92

一、概述92

二、构造92

1.软体构造92

2.硬体构造93

1.环口目(Cyclostomata)96

(二)窄唇纲(Stenostomata)96

2.变口目(Trepostomata)96

(一)护唇纲(Phylactolaemata)96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96

(三)裸唇纲(Gymnolaemata)97

1.栉口目(Ctenostomata)97

2.隐口目(Cryptostomata)97

四、地史分布和生态99

第七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100

一、概述100

二、软体结构100

三、外壳形态和基本构造102

(一)壳体定向102

(二)壳体外形103

(三)壳面装饰104

(四)壳体后部构造105

(五)壳体内部构造106

1.铰合构造106

2.主基107

3.腕骨107

四、壳的成分和结构108

五、分类及化石代表109

(一)无铰纲(Inarticulata)109

1.舌形贝目(Lingulida)109

2.乳孔贝目(Acrotretida)110

3.神父贝目(Paterinida)110

4.小圆货贝目(Obellida)110

(二)具铰纲(Articulata)111

1.正形贝目(Orthida)111

2.五房贝目(Pentamerida)112

3.扭月贝目(Strophomenida)113

4.长身贝目(Productida)114

5.小嘴贝目(Rhynchonellida)118

6.无洞贝目(Atrypida)119

7.无窗贝目(Athyridida)119

8.石燕贝目(Spiriferida)120

9.穿孔贝目(Terebratulida)123

六、腕足动物地史分布124

七、生态125

(一)锚型125

(二)穴居型125

(三)自由躺卧型126

(四)附着型126

一、一般特征及分纲127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127

二、单板纲(Monoplacophora)128

三、多板纲(Polyplacophora)129

四、腹足纲(Gastropoda)129

(一)腹足动物的一般特征129

(二)螺壳的形态构造129

(三)分类132

(四)地史分布133

五、掘足纲(Scaphopoda)134

六、双壳纲(Bivalvia)135

(一)概述135

(二)软体构造135

(三)壳的形态构造136

(四)分类140

(五)生态143

(六)地史分布144

七、头足纲(Cephalopoda)144

(一)外壳亚纲(Ectocochlia)144

1.壳形144

2.外壳构造145

3.壳饰148

4.分类148

(二)内壳亚纲(Endocochlia)154

(三)头足动物的生态154

(四)头足动物的地史分布156

八、竹节石纲(Tentaculita)156

九、软舌螺纲(Hyolitha)158

十、喙壳纲(Rostroconchia)159

第九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160

一、概述及分类160

二、三叶虫纲(Trilobita)163

(一)三叶虫的构造特征163

1.背甲构造163

2.腹面构造166

(二)三叶虫的分类及化石代表167

1.球接子目(Agnostida)167

2.莱得利基虫目(Redlichiida)167

3.耸棒头虫目(Corynexochida)169

4.褶颊虫目(Ptychopariida)169

5.镜眼虫目(Phacopida)171

7.齿肋虫目(Odontopleurida)173

6.裂肋虫目(Lichida)173

(三)三叶虫的生活方式174

(四)个体发育与演化趋向175

(五)三叶虫的地史分布176

三、介甲目(Conchostraca)176

(一)概述176

(二)甲壳特征177

(三)分类及化石代表178

1.光尾叶肢介亚目(Laevicaudata)178

2.瘤膜叶肢介亚目(Estheritina)178

3.李氏叶肢介亚目(Leaiina)179

(四)生活环境及地史分布179

(二)甲壳主要形态构造180

1.甲壳的一般特征180

(一)概述180

四、介形虫亚纲(Ostracoda)180

2.甲壳外部的主要构造及壳饰181

3.甲壳内部的主要构造182

(三)甲壳的定向184

1.壳形和壳饰184

2.外部构造184

3.内部构造184

(四)分类及化石代表184

1.高肌介目(Bradoricopida)184

2.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184

3.古足介目(Palaeocopida)185

4.速足介目(Podocopida)185

5.丽足介目(Myodocopida)187

(五)生活环境和地史分布188

五、昆虫纲(Insecta)189

(一)昆虫的基本构造189

(二)昆虫纲的分类及代表属190

1.无翅亚纲(Apterygota)190

2.有翅亚纲(Pterygota)190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192

一、概述192

(一)简介192

(二)特征192

(三)历史盛衰192

(四)系统分类195

2.顶板系统196

4.口围系统196

3.冠板系统196

二、海胆亚门(Echinozoa)196

1.肛围系统196

(一)海胆纲(Echinoidea)196

(二)海参纲(Holothuroidea)197

(三)海座星纲(Edrioasteroidea)198

(四)海蛇匣纲(Ophiocistioidea)199

(五)海环檎纲(Cyclocystoidea)199

(六)海蒲团纲(Camptostromatoidea)199

三、海百合亚门(Crinozoa)199

(一)海百合纲(Crinoidea)199

(二)海林檎纲(Cystoidea)201

(一)海蕾纲(Blastoidea)201

四、海蕾亚门(Blastozoa)201

(三)拟海蕾纲(Parablastoidea)202

(四)始海百合纲(Eocrinoidea)202

五、海星亚门(Asterozoa)202

(一)海星纲(Asteroidea)202

(二)海蛇尾纲(Ophiuroidea)202

六、海扁果亚门(Homalozoa)203

第十一章 笔石动物(Graptolithus)204

一、概述204

二、骨骼构造204

(一)胎管204

(二)胞管205

(三)笔石枝206

3.有轴正笔石207

1.无轴正笔石207

2.隐轴正笔石207

三、笔石的分类位置及分类210

(一)分类位置210

(二)分类及化石代表210

笔石纲(Graptolithina)210

树形笔石目(Dendroidea)211

管笔石目(Tuboidea)212

正笔石目(Graptoloidea)212

四、笔石的演化趋向及地史分布216

(一)演化趋向216

(二)地史分布217

(一)脊椎动物的特征220

第十二章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220

一、概述220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地史分布221

二、鱼形超纲222

(一)一般特征222

(二)无颌纲(Agnatha)223

(三)盾皮纲(Placodermi)225

(四)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225

(五)硬骨鱼纲(Osteichthyes)227

1.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227

2.肉鳍鱼亚纲(Sarcopterygii)229

(六)鱼形动物的特征和演化230

(一)两栖纲(Amphibia)231

三、四足超纲231

(二)爬行纲(Reptilia)232

1.一般特点232

2.爬行动物的骨骼特征233

3.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化石代表234

(三)鸟纲(Aves)238

(四)哺乳纲(Mammalia)239

1.一般特征239

2.哺乳动物的牙齿240

3.哺乳动物的分类241

(五)四足动物的演化248

一、概述250

二、低等植物250

第十三章 古植物250

(一)蓝藻门(Cyanophyta)251

(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51

1.中心硅藻目(Centrales)252

2.羽纹硅藻目(Pennales)252

(三)轮藻门(Charophyta)253

1.螺旋细胞253

2.顶部构造254

3.底孔和底板254

4.纹饰254

5.外壳254

6.分类及化石代表254

1.构造特征255

(四)叠层石(Stromatolith)255

2.叠层石的分类257

3.叠层石生态和地史分布259

三、高等植物的形态与结构259

(一)根260

1.直根系260

2.须根系260

(二)茎260

1.中柱鞘261

2.维管束261

3.髓261

4.射髓261

(三)叶262

1.叶的组成及叶序262

3.单叶和复叶264

4.叶脉265

(四)繁殖器官268

四、植物化石及其分类268

五、苔藓植物门(Bryophyta)269

六、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270

(一)裸蕨纲(Psilophytopsida)270

(二)石松纲(Lycopsida)272

1.镰木目(Drepanophycales)272

2.原始鳞木目(Protolepidodendrales)274

3.鳞木目(Lepidodendrales)274

(三)楔叶纲(Sphenopsida)276

1.楔叶目(SphenoPhyllales)276

2.木贼目(Equisetales)278

(四)真蕨纲(Filicopsida)279

七、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284

(一)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285

(二)苏铁纲(Cycadopsida)288

2.尼尔桑目(Nilssoniales)289

3.苏铁目(Cycadales)289

1.本内苏铁目(Bennettiales)289

(三)科达纲(Cordaitopsida)290

(四)银杏纲(Ginkgopsida)290

(五)松柏纲(Coniferae)293

八、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294

2.叶的形状294

(三)蕨类、种子蕨植物阶段296

(二)裸蕨植物阶段296

(一)菌藻植物阶段296

九、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296

(四)裸子植物阶段297

(五)被子植物阶段297

十、孢子花粉分析297

(一)孢粉分析的对象、原理及应用297

1.孢粉分析的对象297

2.孢粉分析的原理和应用297

(二)孢粉分析的内容297

(三)孢子花粉的一般形态298

1.孢子花粉的形成298

2.孢子和花粉的形状299

3.萌发孔299

(一)单锥型300

(二)复合型300

第十四章 牙形石(Conodonts)300

二、牙形石的形态构造300

一、概述300

(三)平台型301

三、牙形石的分类简述及化石代表302

(一)单锥型303

(二)复合型303

(三)平台型303

四、牙形石的地史分布概况及环境意义304

(一)地史分布概况304

(二)环境意义305

主要参考书目306

1983《古生物学简明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成都地质学院谭光弼主编 1983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古生物学教程(1980 PDF版)
古生物学教程
1980 北京:地质出版社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学简明教程(1983年05月北京第1版 PDF版)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学简明教程
1983年05月北京第1版 地质出版社
物理学简明教程(1989 PDF版)
物理学简明教程
1989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圣僧玄奘大师传(1977 PDF版)
圣僧玄奘大师传
1977 台湾:佛光出版社
古生物学教程(1987 PDF版)
古生物学教程
1987 北京:地质出版社
微生物学简明教程(1988 PDF版)
微生物学简明教程
1988 青岛:青岛出版社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1981 PDF版)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198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1981 PDF版)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
生态学简明教程(1988 PDF版)
生态学简明教程
1988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1991 PDF版)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1991 北京:北京出版社
物理学史简明教程(1986 PDF版)
物理学史简明教程
1986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1981 PDF版)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198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2版(1981 PDF版)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2版
198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生物学教程(1993 PDF版)
古生物学教程
1993 北京:地质出版社
古生物学教程(1994 PDF版)
古生物学教程
1994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